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应急救护技能普及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这项中国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正在为更多市民送去生命和健康的保障。
通过普及应急救护培训,从学生到家庭,从家庭到社区,长安区居民的救护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也得到扩大,打开了长安区红十字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救护知识送进校园
2012年10月,为提高学校师生的应急救护和防灾避险技能,长安区红十字会在全市率先启动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工程,将逃生避险知识送到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区红十字会与教育局联合发文,细化了红十字应急救护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把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学生素质教育计划。方案中确定了救护培训完成时限,确保全区各学校、托幼机构真正形成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区红十字会在培训时间和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根据学校工作的不同特点,带领志愿者利用学生活动日、重点纪念日(志愿者日、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和举办主题班会等契机开展培训工作,使广大学生掌握逃生避险和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遇到危难和突发事件时能够自救互救。
两年来,区红十字会“送培”到学校,对辖区内23所中小学1.6万名学生进行培训,满足了不同类别学校的培训需求,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今年5月,区红十字会组织和平东路小学和市第二十二中学参加中国红十字总会全国青少年红十字运动和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获得最佳组织奖一等奖。
9月13日,在“世界急救日”到来之际,区红十字会在和平东路小学组织开展“防震避险我能行”应急演练。演练模拟地震灾害现场,全校师生在2分钟内从教室安全有序撤离到操场。
社区居民共同学救护
2014年7月,长安区红十字会启动“应急救援、救护知识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辖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保护意识,使得应急救护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该活动启动后,区红十字会先后带领红十字志愿者深入辖区8个镇、街道社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模拟人演示和亲手实践等授课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师资向居民讲解了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等。
半年来,区红十字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因地制宜,广泛宣传,培育社区居民“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应急救护意识,极大地增强了红十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多方面努力保障培训
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师资。区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加大救护师资培训力度。两年来,长安区红十字会先后选派9名具有医学背景的红十字志愿者参加了国家和省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师资培训班。
2013年11月,区红十字会又率先在全市举办了第一期教育系统“三特”师资(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体育老师和保健医生这一特殊救护师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红十字志愿者救护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区49所中小学、托幼机构的76名体育老师和保健教师及19名长安区红十字志愿者参加培训,取得了“救护师资证”。如今,这批师资已经成为向学校师生和社区群众传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骨干力量,也为学校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队伍。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人获得国家师资培训证;4人获得省师资培训证;2人获得市师资培训证;95人获得区师资培训证,为全区红十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区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和学校类型、规模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针对性强、简单实用的授课内容,统一了应急救护培训课件,确保学校和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符合实际、科学可行。
长安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区红十字会将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辑和开发中小学生(社区居民)急救培训课程,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他还表示,将强化全区救护师资培训工作,在学校组建红十字救护技能演示小分队,促进全区“红十字急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工程深入持久得开展下去,让广大师生和全区居民尽早、尽快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青少年和辖区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