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无偿献血,赠送给生命的礼物——记承德献血志愿者群体

无偿献血就是健康适龄公民自觉自愿献出可以再生的少量血液或血液成分,去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而献血者不索取任何报酬。在美国,一个很流行的献血口号是"给您一个礼物,生命",在承德,活跃着很多无偿献血的志愿者群体,正是这些群体的存在,让越来越多人明白了献血的意义,也为需要血液的患者提供了最好的礼物——生命。

承德市献血状元鲍守坤说过一句话:“就算把我自己的血都献出来,能有多少?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稳定的献血群体,真正需要血液的人才算是有了救命的希望。”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一个个献血群体的诞生,让献血者有了自己的家。

鲍守坤和他的爱心团队

24年里,鲍守坤无偿捐献全血150000余毫升,捐献血小板200余份,是名副其实的献血状元、公益名人,“献血是为了救人,压根没想过要出名,可后来我发现出名了也是好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无偿献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鲍守坤说。

20133月,承钢集团成立了鲍守坤爱心团队,并在承德医学院和一些社区设立了分队,目前共有17支分队共计2000余人参加。

2003年冬季的一个深夜,一名孕妇大出血,急需血小板。鲍守坤接到血站的救助电话后马上给工友们拨通了电话,短短半个小时就凑齐了10余人的献血队伍,大家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就直奔血站。

此时已是凌晨1点,顶着凛冽的寒风,他们楞是骑着自行车从承钢赶到了市中心血站,“一个个大小伙子都冻得直不起腰了,围巾上挂了一层厚厚的冰,往下一摘咔咔做响,就像穿了一层铠甲……”

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早晨7点钟,雪中送炭的血小板已经让孕妇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事我们经历过太多次了,看到自己的血又救人了,每个参与的人都特别有成就感。慢慢地,参与献血的人也多了起来,可比起血液的需求量,献血者还是不够多。”承德人口有限,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有过多次外地献血经历的鲍守坤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想法——跨区域献血。

“我们尝试跟各地市的献血团体取得联系,可以说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鲍守坤介绍,今年3月份,他和他的爱心团队将奔赴廊坊进行跨区域献血的第一次尝试,“人口在流动,献血者也可以流动,大家凑到一起,力量自然就大了。”

我希望能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加入做公益的队伍。”鲍守坤说,他距离无偿献血60岁的年龄上限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他要把无偿献血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同时希望能通过爱心团队的发展,汇聚更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温馨的双桥志愿者服务分队

“社会需要正能量,人人都要热心肠。”作为双桥志愿者服务分队的负责人,今年已经59岁的王贵山说:“每个献血者都是热心肠,只要你来献血,双桥志愿者服务分队就永远是你温馨的家。”

在献血者眼中,王贵山口中的“家”更像是一台运转有序的机器。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与普通服务队的松散相比,双桥志愿者服务分队可以说纪律严明,早已贴在墙上的值班时间表让每个志愿者都像上班一样,保证服务不出现空挡,“这可都是王老师的功劳。”

作为承德旅游职业学院的退休教师,王贵山深知“教与授”的重要性,“献血是好事,好事更要办好,就拿志愿者来说,做好服务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想宣传无偿献血,你自己就首先得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做志愿者,首先要接受培训,合格了才能上岗。”

“我都59了,献了11年血,你看看我这身体,从来不得感冒,壮得很!”除了培训志愿者,王贵山更愿意坐到献血者的身边,跟他们唠唠家常。

2011214日,他55周岁生日那天特意赶到血站,以献血的方式来庆祝生日,这让很多围观的市民啧啧称奇,王贵山不失时机地开始为市民们讲解献血的重要性。“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血站的工作人员还有亲和力,因为他们就在大家身边,每个志愿者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身说法比什么宣传都有力度。”

就这样,双桥志愿者服务分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0个人已发展成百余人的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志愿者团队,还开通了“爱心天使”微信群,为献血者相互沟通提供了机会。

冬季供血容易出现断档的情况,所以每年的冬季王贵山和他的队友们都很忙,忙着献血,忙着发展献血者,“发展志愿者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也准备到周边乡镇和农村去挖掘献血人群,扩大自己的队伍。”

献血“夫妻档”

“今天赶黑山口的集,你可别忘了提醒大伙去献血啊。”眼瞅着王福才要出门,妻子李玉洁不住地大声提醒着。

“放心吧,李家大哥昨天就主动给我打了电话了,我到了集上就找他们去。”王福才说着挥了挥手,驾车离去。

这样的场景,在4年的时间里已经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家住平泉县小寺沟镇苏子沟村的王福才和李玉洁一直在附近几个村子的集市上卖小百货,已经快10年了。凭借自己在集市上的人缘和好口碑,热衷于义务献血的夫妻俩楞是在几个村子里发展起了上百人的献血队伍。

“老人常说自己的血金贵,其实他们是不懂科学。”李玉洁笑着告诉记者,2010年她第一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这一举动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还有老人善意地来“劝阻”。“献血不是坏事,看来很多人还不明白这个理儿。”

丈夫王福才听完嘿嘿一笑:“你常跟大家说说,慢慢不就都知道了。”

由此,夫妻二人在各村的集市上又多了一项任务——宣传义务献血。

有了现实的榜样,献血的队伍不断扩大,桥东村、桥西村、佟杖子村等几个夫妻俩必去的村子都有了献血者的身影,李玉洁掰着手指头不停地数着:“桥东的王哥家两口子、李哥家两口子……光是两口子一起献血的就有10几对,算来算去差不多有百十来号人呢!”

像他们一样的献血夫妻档,不仅平泉大有人在,在围场也有不少,其中最出名的莫过李想夫妇了。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源泉……”每当一辆红色面包车播放着《爱的奉献》开进围场文化广场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又到献血的日子了,而这,都是李想夫妇的功劳。

2014年,李想的生日那天,她的老公陪他一起献了400CC全血,这让他俩成了围场第一对真正自愿无偿献血的人。之后,他们将无偿献血的标语贴在了自家汽车的车窗上,还在车里安装了一个音响,只要车子一发动,《爱的奉献》便随之响起。就这样,夫妻俩走上了志愿者之路。

李想说:“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遥远,但是我不孤单,因为有你,因为有他,因为有海一样的爱心包围着。”

   “大学生应该成为献血的主力军”

     2014 79日,结束期末考试后即将放假回家的承德医学院中医学院201230余名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到街头捐血屋参加无偿献血,他们均来自一个爱心团体——太阳花学生爱心互助团队。

承德医学院太阳花学生爱心互助团队自2010年成立,如今已有214位成员,四年来一直热衷于公益活动。成员自掏腰包成立“爱心基金”用于捐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和患病学生;成立关怀小分队,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做心理辅导;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孤儿院、养老院送医、送药、送健康;定期组织无偿献血,团队中已有30%的成员参加过献血,总量达18000余毫升。承德医学院中医学院辅导员吴雪艳说:“我校太阳花学生爱心互助团队已先后多次组织集体献血。我们知道每年学生放假的时候都是献血的淡季,所以都会组织了考完试要放假回家的学生前来献血,希望可以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承德医学院,同样还活跃着一支献血队伍,来自2013级护理系的贾芳就是这支队伍的发起人。

2014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贾芳捐献出了自己的第一份血小板,第二天,当短信通知她的血小板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后,一份成就感油然而生,“有人需要我了,这让我特别满足。”

随后,她便联系了几个有献血愿望的同学在校内开始了献血宣传。

让贾芳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女孩,她得了白血病,急需血小板控制病情。当贾芳得知情况后,当即约了几名要好的同学准备前去献血,“下午有课,可女孩的病情耽误不得,怎么办?救人要紧,还是赶紧去献血吧。”

“落下的课程可以再补回来,但女孩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是大学生,我们年轻,理应成为献血的主力军,同时我们都是学医的,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无偿献血推广下去。”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