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石家庄市市民袁先生、闫先生和贾女士,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3人捐献的1086毫升“生命种子”已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这3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不仅将挽救三条生命,还将挽救三个家庭。
今年40岁的袁先生,是一名家装行业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便会参与无偿献血。
“通过新闻报道,我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可以救治血液病患者,就一直惦记着如何入库。”袁先生说,几年前在他献血时确认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后,便留下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上半年,袁先生接到石家庄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便立刻回复:“我愿意捐献!”这是袁先生接到的第二次配型成功的电话,在两三年前,也曾有一位患者与袁先生配型成功,但由于患者情况不稳定,不得已终止了捐献,这也是袁先生心里一直倍感可惜的事情。
这一次得知又有机会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时,袁先生很激动:“从入库开始,心里就种下了这颗救人的种子,如今能够实现,也是我们的缘分。”
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他顺利完成了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等一系列流程,并于11月22日成功完成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4343例、河北省第635例、石家庄市第1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4岁的闫先生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2019年在学校听科普讲座时,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来自愿留取血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
今年9月,正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闫先生接到省红十字会电话,得知有患者的血样与自己的初配成功后,便不假思索地同意捐献,“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概率接近十万分之一,而这么低的概率我竟然遇上了,那就一定要捐献,再说没什么事情比救治生命更重要了。”
为打消家人的疑虑,他搜集了不少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资料,给家人边做思想工作边科普,最终得到家人的支持,并顺利完成了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
为了把最好的“生命种子”捐给患者,闫先生非常注意遵照医生的嘱咐调整作息时间,加强运动锻炼,以便把身体和精神状态调到最佳。同时,在捐献前几天,他还暂停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备战。“学习计划有些搁置,但后期可以补上来,现在的重要任务是保证完成捐献。”闫先生说,他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
在注射动员剂期间,袁先生、闫先生每天都能见面,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一起聊天、交流,共诉对捐献的期待与兴奋。11月22日,他们分别为素不相识的患者成功捐献了267毫升和30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至此,闫先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4344例、河北省第636例、石家庄市第1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由于患者体重较重,22日当天采集的干细胞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11月23日,闫先生再次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功捐献177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
贾女士是一名教师,“2010年,在参与无偿献血的时候了解到了相关的知识。”贾女士说,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没有一丝犹豫的她,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自2005年开始,她一直参与无偿献血,她说:“我不为别的,只想做点力所能及的能帮助他人的事情。”
今年10月,贾女士的儿子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母亲造血干细胞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贾女士说:“因为我更换了联系方式,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才通过我的儿子联系到了我,这是我第二次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了。希望这次能够成功捐献,帮助这位患者。”
家人一开始也是有一些顾虑的,害怕对她的身体有影响,为此他们也在网上查询了很多资料。最终,家人同意了她的决定,贾女士说,“生命大于一切,既然患者需要我,那我不能退缩。”
因连日注射动员剂,贾女士出现了身体酸痛等情况。“那个患者还等着救命!”贾女士从未动摇,她要为那个患者守住生的希望。11月24日,经过5个小时,339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采集顺利完成,贾女士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4361例、河北省第637例、石家庄市第17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一天也是贾女士50周岁的生日,她说:“能够救人一命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贾女士也成为河北省年龄最大的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