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2003年感动河北人物之隋继国:用生命洒下一路阳光

隋继国:用生命洒下一路阳光

  在濒死之境,他给妻子留下一份遗书,在亲人的泪水中毅然走出家门,跨上一辆自行车,行全国宣传捐献骨髓科普知识。“以我的真诚将冰山融化,一生向着太阳奔跑,即使到达不了太阳,也能获得一路阳光”成为他的绝唱。

  2000年,被确诊脑癌和血癌的36岁少校隋继国骑上一辆破旧自行车,从天安门出发,一年跋涉6万里,散发自己印制的捐献骨髓救助白血病人的科普资料。孤独的呼唤仅如旷野中一个微弱的小火星。

  两年后,隋继国在河北大学的一场演讲唤起500激情学子,初建的河北骨髓库中也从此拥有了第一批捐献志愿者。

  2003年,隋继国因未得到配型逝于白血病。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名字。

  英雄身后不寂寞,个体的微弱星火燃亮了一束束火把,这火焰一天天扩张、耀眼起来……

  旷野中的呼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往往最能够彰显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当生命倒计时开始时,隋继国刚刚展开人生最壮丽的篇章。

  1998年,一纸“白血病”诊断书将隋继国推向人生绝境。当时全国骨髓捐献志愿者总数不到10000,大量患者因得不到相配骨髓而在绝望等待中死去。

  濒死之境,隋继国觉得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赫然明了:帮助中国建立起10万人以上的骨髓库。

  2000年,他给妻子留下一份遗书,在亲人的泪水中毅然走出家门,跨上一辆自行车,始京津,过鲁皖,下浙闽,走川渝……一路留下旷野中对白血病救助的呼喊。

  那个时候,城市匆匆的人流,没有过多留意这个脸色苍白、散发传单的男子。在一个偏僻的火车站,工作人员误认为他是搞传销的,毫不客气地驱赶了他。

  医生断言他只剩下几个月。他将自己的生命大大地浓缩着。一本记录自己经历和心路的《挑战死亡》匆匆面世,他又张罗着义卖捐款,还到河北大学的礼堂去,面对那些学子们,动情地讲述着白血病人的渴望和中国骨髓库的拮据。

  年轻的追随者们

  张宏杰、石向东、苏明山、张庆伟、张天宫、刘英才……当年河北大学的50多个学生,很快组成一个志愿者团队,跟在隋继国身后,一起振臂高呼,走上街头宣传骨髓捐助。爱心掀起滚滚热流,志愿者签名很快突破500人。

  然而,当时中华骨髓库资金不足,志愿者需自己花500元做血样检测。正在求学的孩子们一筹莫展。隋继国和学生们开始跑企业联系捐助,然而事情并不顺利。

  张宏杰记得有一天,他们早早跟一个地处偏僻的企业约好会谈,出门前突然就下起了小雨,隋继国仍坚持骑自行车去。他们大约骑了一个小时,浑身是水到了那儿,隋继国身体已经不好,上楼都气喘吁吁了,但去后却发现人家其实对他们的活动没有太大热情,托辞要出去开会,隋继国语气坚定地说,“您去,我们等。”在冷板凳上等到太阳正中,最后还是空手而归。

  然而,在最悲观的时候,隋继国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调侃、热情地追寻,成了学生们的精神支柱,也让学生们得到了激情背后的磨炼。爱被引导到一个普世的大视角。

  隋继国的追随者们事后评价说,隋少校在绝境中屡屡展示的坚韧和不屈,让学生们学到了书本教育根本无法给予的东西,他们至今奉为瑰宝,并终生受益。

  直到后来,燕赵都市报强势介入,牵线搭成了卓达集团的10万元善款,方圆了少校临终前的一个心愿。

  不久,隋继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给自己的亲人留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临终,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赶到他床前。有人手捧他的《挑战死亡》,含泪朗读那真实的豪迈:“以我的真诚将冰山融化,一生向着太阳奔跑,即使到达不了太阳,也能获得一路阳光。”

  洒下一路阳光

  今天,当校园里、街道上,爱心社团在宣传捐髓知识时,他们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敬重。而张宏杰至今还记得,4年前,他跟隋继国跑骨髓捐献,隋继国一踏上车,就像今天火车上的商品推销员一样,手捧骨髓捐献的资料,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串着大声宣传起来。当时,看着有些人怀疑甚至嘲笑的目光,学生代表张宏杰都觉得不好意思了,隋继国却每次都激情如潮。

  隋继国组织的活动成为了河北省第一次大规模骨髓捐献活动,而捐髓也成了当年全国公益事业的最大热点,各地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捐髓志愿者中,至今依然是其间最重要的群体之一。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河北省建立了骨髓库,志愿者的血样检测费用也开始由国家经费支持。

  当年围在隋继国身边的那帮孩子们,已经接过他的旗帜。今年4月,毕业后在新京报做编辑的刘英才捐髓成功,挽救了一个山西白血病女孩的生命;张宏杰入伍后则成为一个骨髓捐献最热心的宣传者,并随时等待自己配型成功的消息;其他人也在走向社会不久即崭露头角。他们说,隋继国是他们的精神之源。

  隋继国的呼喊穿越时空,就在他离去一年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20万人份数据入库。2007年,中华骨髓库入库资料已逾70万人份,有800多位白血病人成功获救。国家骨髓库的负责人很有信心地说,我国力争在2010年前建成一个100万人份数据的资料库。

  一位学者感叹说:中华骨髓库得以丰富充实的关键,是动员了民众募集志愿者和汇集慈善资源。民间蛰伏着无穷的慈善力量。

  (本报记者:吴艳霞)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