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网驻邯郸记者 邢云 “能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感到万分的荣幸和光荣。做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更是我的天职,从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这句话的意义。”日前,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雪川说。这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继2008年以来,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省首例残疾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本报曾报道)。
■平凡乡医乐于奉献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通讯员 封世超 胡高雷 文/图
今年28岁的杨雪川,是永年县正西乡杨湾村人,左腿患有先天性3度残疾,大学毕业后自己在村里开了间卫生室。他时常说有价值的人生应当是懂得奉献、乐于奉献、勇于奉献的,这样的人生才会充实、美丽、精彩。2005年,当该县红十字会招募捐髓志愿者的消息传到乡卫生室时,杨雪川啥都没想就报了名,当年6月去县里采了血样,自从采血样那天开始,他就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热血” 捐献出去。
“若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杨雪川说。
今年4月份,杨雪川接到电话,获悉他在中华骨髓库保留的血样,经初步化验,和一个白血病患者的血样配型成功。杨雪川当时听了很激动,因为这种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只有十几万分之一,而且也是治疗白血病的最好方法。
得到通知后,杨雪川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杨雪川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后来又做了高分辨和多次体检化验,都一一通过了。
8月23日和24日,杨雪川在河北医大四院血液科采集室内分两次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经过手术,该造血干细胞与北京一家医院住院的患者初配成功,“当我躺在采集室床上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血液在管子里流进流出,想到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的时候,我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我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
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是杨雪川留给同事们最直接的印象。平日里,凡是到卫生院来找他看病的人,他总是热情接待,有些贫困的患者拿不出药费,他也经常自己出钱垫付,有些患者住址离卫生院较远,只要打来电话,他也亲自到家中瞧病。
有一次,凌晨3点半左右,正在睡梦中的杨雪川突然接到杨湾村村民杨连平的电话,电话中称其5岁孙女杨叶发40°高烧不退,希望他速来诊治。杨雪川一边穿衣服,一边电话安慰杨连平让其不要慌张,穿好衣服立刻跳下窗,拿起药箱直奔杨连平家中,给其孙女量体温,拿毛巾擦拭身体退热,开好药方,等全部忙完,已经是早上7点多了。杨家人把做好的一碗冒着热气小米粥端到杨雪川面前,杨雪川也没顾上喝,便匆匆返回卫生院,因为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他怕误了其他病人。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但每个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应该是个索取者,而应该是一个奉献者,只要人人都参与奉献,生命的光芒就会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要互利互惠,和睦相处,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说来,杨雪川深有感悟。
9月14日上午,永年县对杨雪川捐血救人的事迹进行表彰,奖励其人民币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