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首位残疾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髓”

是河北省首位残疾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河北省第70名成功捐献者

  

 

 

杨雪川正在妻子陪同下捐献造血干细胞。

 

 

“捐髓后”,省红十字会给杨雪川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 刘红 摄

  燕赵都市网讯(记者刘红)8月24日,一位邯郸来的小伙子躺在河北医大四院血液科采集室内,看着自己红红的血液在体外循环,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心中徜徉着。他是我省首位残疾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省第70名成功捐献者。
    
  记者到河北医大四院采访时,看到这位小伙子的大眼睛里充满着喜乐。他告诉记者,他永年县正西乡杨湾村人,名叫杨雪川,今年28岁,先天左腿有3度残疾,大学毕业后在村里开了个卫生室。2005年当红十字会招募捐髓志愿者的消息传到乡卫生室时,他啥都没想就报了名。当年6月去县里采了血样。自从采血样那天想,他就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将自己的“热血”捐献出去,数年来一直未遂愿。
    
  今年5月,河北省红十字会通知他与在北京一家医院住院的患者初配成功,他高兴极了。他说:“没想到,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几率这么低,我还能与患者配上,真是幸运”。他高高兴兴地到血站又采了一次血样,以与患者“骨髓”做高分辨配型检测。没想到幸运的是,这次高分辨配型又成功了。
    
  今年7月初,他又接到省红十字会的通知,要求他做体检。他做了,身体没有任何问题。7月19日,杨雪川来到省会,住在省会花园酒店里,开始到省四院血液科注射动员剂。每天注射两次。23日—24日,他每天上午都需要用一上午的时间,躺在采集室的床上,静观自己的血液在白色塑料管里流出流入。作为医生,他心里很明白,自己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就随着自己血液在体外的循环而被分离出来,一个血液病人的生命或许因为从自己身体里分离出来的这点东西获救,想着想着,一种救人性命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在这种幸福的感受中,医生从他体内抽取和11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他只感到略微手有点麻,身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不适。
    
  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库主任王燕京告诉记者,杨雪川是我省第7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国第1787例。
    
  他说,截至目前,我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达到7.6万人,在全国排名前五。在这些捐献者中,石家庄、邯郸、保定的志愿者最多。可喜的是,我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构成从今年开始出现很大变化,以前志愿者中多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常因毕业后信息有变而联系不到。今年我省增加的这些志愿者中,基本都是无偿献血者,这些人管信息相对稳定,而且年龄层次也有所增加。
    
  据介绍,今年我省将不再举办大规模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活动,“捐髓”志愿者将一律从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中筛选。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