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彦雷
近日,远在深圳打工的邯郸馆陶县青年贺红军成了当地新闻媒 体追逐的对象。这位22岁的河北打工仔将成为深圳历史上无偿向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的第8位志愿者,同时他也有幸成为无偿捐献骨 髓的“河北第一人”。
昨天下午,在深圳市红十字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朴实无华 的贺红军向全社会呼吁“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 的明天”。今明两天,贺红军将分两次在深圳接受骨髓抽取手术,随后,抽取的骨髓将于当日运送到北京植入患者体中。
今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向中华骨髓库深圳分库发出为年 仅16岁的白血病患者北京男孩李某(应患者要求,不公开姓名)寻找配型合适的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请求。深圳分库马上在志愿者基因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令各方都欢呼雀跃---从去年7月才刚刚入库的河北籍青年贺红军所存的基因档案看完全合适。但寻找贺红军却并不顺利。根据库中所记录的联系方式已经找不到他,因为他早就不在原单位工作了。但老天不负有心人,骨髓库的工作人员辗转找到了贺红军的老乡,最后终于找到了正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心绪不佳的贺红军。当时工作人员对他讲,再找不到你,我们就要登寻人启事了。贺红军没有让他们失望,马上到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做了复检,复检结果再次让京深两地的人们振奋不已---他的基因不仅与患者配型合适,而且是“高度配合”。
深圳骨髓库主任、我国著名骨髓移植专家吴国光教授这样给记者解释,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基因相配合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而这种能够“配合上6个点(指基因配合)”的“高度配合”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相对于仅有4000份档案的深圳骨髓库来说,这种机会何其渺渺!
当时贺红军也非常吃惊。他说,实在没有想到刚刚成为无偿捐献骨髓的志愿者不到一年,竟然就要实现这一愿望了。在填写志愿申请书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虽然成了志愿者,但成为骨髓提供者的几率却非常小,更别说这种“高度配合”了。他告诉记者,当时医生们跟他开玩笑说,“你中了一次六合彩”,当时贺红军答道这也许就是“缘分天注定”吧。
昨天,记者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见到了自称与患者有缘,与爱心有缘的贺红军。看起来,这位特殊的“病号”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健康得很。
病房是一个单间,虽有些狭小但非常整洁。站在窗口,深圳美景映入眼帘,只有房中间摆放的一台庞大的造血干细胞分离机才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间病房,对面这位一米八的大汉是一位马上就要接受手术的“病人”,而且他将要在这张病床上接受骨髓抽取手术。
见到记者从老家河北远道而来,他说不出来的吃惊,当然还有亲切,马上从床上一蹦而下,搬椅子,开饮料。等大家面对面坐下来,他乐观开朗的天性马上展露无遗,拉家常,认老乡自不会免,似乎让记者忘记了采访的任务。话归正题,他对将要进行的手术,也是一脸的乐观。他说,已经对捐献骨髓有一些了解,虽然不明白其中复杂的医学知识,但他知道,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伤害,关键的是这将拯救一条生命,“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自己的骨髓将要移植到谁身上,他说自己不太清楚,只知道“他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正值花季”。
贺红军将要为患者捐献骨髓,连同在深圳打工的弟弟都没有告诉,因为他怕让老家年迈的父母知道,他不想让家人担心。他说等手术做完,正好就是国庆节了,他会叫上弟弟,到海边玩玩,然后挑个机会再告诉他。对于家中的父母,他说还是不告诉他们为好。
事到如此,记者不得不坦白,此事他的父母早已知道,记者告诉他,他的担心有些多余了。随后贺红军拨通了家中的电话,但脸上严肃了许多,电话那头传来了父母的声音,丝毫没有责备,只是不断的叮嘱。挂断电话,贺红军那双不大的眼睛笑得眯了起来。他说自己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讲一名骨髓捐献者让家人知道后,坚决反对,后来此事作罢,病人后来没有找到合适配型的骨髓不幸故去。所以,这是他不告诉父母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笑着说,自己还是小瞧父母的“觉悟”了。
新闻发布会上,一向乐观的贺红军面对当地媒体记者的团团包围,有些手足无措,但讲话却很是精彩。他说,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爱心源于朴实、善良的父母,最后他引用了那句著名的歌词“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充满着爱心的贺红军,来到深圳实属偶然。他曾经在山东菏泽上学,学习工艺美术,毕业后在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2001年被同学从山东骗到了深圳,搞起了传销,发现上当后,一度曾想离开深圳,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但就在深圳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贺红军曾经两次义务献血,2001年7月8日,当他再次来到献血点时,看到了号召无偿捐献骨髓的宣传牌,已经对医疗知识有所了解的他马上填写了申请表,成为了一名无偿捐献骨髓的志愿者。这件事情当时谁也不知道,他说当时有些义无反顾的感觉。
前些日子,贺红军正在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绪不佳。他说那几天本想一个人躲起来休息几天的,忽然朋友将这个通知告诉了他,没有考虑什么就来到医院进行了复检。也许是好人终有好报,此后不久他就被统一集团录用为一名业务员,而且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的工作业绩就已经非常优秀。但为了捐献骨髓9月22日他不得不中断刚刚开始的工作,住进医院。在向单位领导请假时,那位领导反复给他讲请假一个星期,最少要损失1000元,但他还是住进了医院等待手术。记者问他,如果单位领导不同意他请假怎么
办,他回答得非常干脆、坚决:“辞掉工作,救人要紧。”
此次骨髓抽取手术的主刀,深圳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汪明春教授对贺红军的爱心行为褒奖有加。汪教授说,以前做这种手术前都要反复向捐献者讲解,而这次贺红军表示挽救患者生命义不容辞,当即就签名同意自愿捐献骨髓。
汪教授介绍说,为此次手术该院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9月22日,贺红军住进医院,院方就开始连续5天为他注射催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针剂,9月26日和27日,是手术的最佳时期。本来计划在26日一天内进行两次骨髓抽取手术,然后立即运送到北京为患者注入,但考虑到这将增加贺红军的疲劳,所以改为26日、27日两天分两次抽取。
担任此次骨髓运送任务的专家是深圳骨髓库的主任、我国著名的骨髓移植专家吴国光教授,与他同行的还有深圳市卫生局的一位副局长。吴教授介绍,骨髓越新鲜对患者越有利,手术成功率也就越高。因此,今天上午为贺红军抽取第一次骨髓后,将马上把骨髓装入低温保存箱内,下午3时许从深圳乘航班傍晚运抵北京。另外,为了避免造血干细胞聚结起来,一路要不停摇动,这些工作他们已经安排妥当。届时本报记者将一路随行采访。
至于为什么不让贺红军到北京做手术,吴教授讲作为骨髓捐献者的利益保护方,骨髓库充分考虑到了贺红军的利益,因为远赴北京,长途跋踄对术前、术后贺红军的身体不利。
“河北捐髓第一人”采访后记
本报记者清泉彦雷
400万人的期待
截至昨天晚上7时许,从深圳送来的第二批造血干细胞已经顺利植入李林(化名)体内。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李林很快就可以重获健康。至此,所有参与这次抢救的人都可以深深地松一口气了然而记者的心情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下来,毕竟,这件事在欣喜之余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河北人的尴尬
在9月2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深圳捐献者资料库的交接仪式上,人民大学的医学博士一再代表北京人民向当代“深圳青年”的崇高精神表示感谢,却没有人知道贺红军是河北人。作为在场的唯一一家河北媒体,记者不免感到尴尬。
河北人从不缺乏热情和爱心。今年3月,本报曾对身患白血病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刘正琛自费捐建民间骨髓库的消息进行了特别报道。消息见报后,参与捐建骨髓库的报名电话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有70多人报名。直到上个月,仍不断有读者打电话咨询此事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每当有媒体号召,河北人都会以满腔的热情回应。然而,每一次的结果都不是特别尽如人意。因为河北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骨髓库,我们不得不求助于北京的有关机构才能完成化验骨髓配型工作。如果没有特别组织,河北人想要依靠个人的热情和力量来完成捐髓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容乐观的现状
其实,不光是河北,骨髓库工程启动缓慢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记者从已经做过700多例骨髓移植手术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了解到,国内非亲属间的骨髓移植在该院仅仅进行了两例。
据了解,1993年中国红十字会组建了“中华骨髓库”,然而由于资金不到位等原因,没过几年这项工作就陷于瘫痪,只有上海一家仍在苦苦支撑。去年,我国从福利彩票中拨出专项资金,重新启动“中华骨髓库”,并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北京、深圳、辽宁等部分城市建立了试点。
中国红十字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坦言:“应该说,我国的骨髓库发展是比较缓慢的,我们现在正努力扭转这种局面。目前资料库中已存有4万份资料,配型成功的有60多例,成功移植24例。一般说,配型成功率应在1/400至1/10000,所以说,移植的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中国人口众多,骨髓资源丰富,只是患者与供者之间缺乏一个畅通的供需平台。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河北红十字会在这方面的态度还是相当积极的,河北分库正在积极筹建,准备年底验收。有了福利彩票的资金后盾和政府的支持,应
当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
400万人在期待
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能够像李林一样幸运。我们在医院采访时,看到了许多像小李一样的患者,他们无助又无奈的目光令人心酸。据了解,全国还有400万这样的目光在苦苦地期待。
据了解,由于对捐髓缺乏科学的认识,有50%的志愿者在得知配型与患者相配后退却了,有的甚至在躲避。这对患者来说是残酷的,对国家则造成了检测资金的浪费。因此,志愿者在决定填写志愿表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这是一项关系到400万生命的事业,千万不能只凭一时热情。
北大人民医院血液中心黄晓军教授说:“以前和台湾骨髓库合作过多次,开始从台湾同胞手中接过救命的骨髓时,是感激。但我们总是在接受人家的帮助,却不能为台湾患者做点贡献,后来就变成了愧疚。现在,虽然凭我们的能力还不能帮助别人,但毕竟我们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可以自救了,相信给台湾同胞输送骨髓的一天指日可待了。”
北京医院里患病少年:等你点燃生命之光
本报记者清泉
9月25日,北京。16岁的李林(化名)正静静地躺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中心的“层流室”(无菌仓)里。他是这里的一名普通患者,今年3月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他已经幸运地找到了一位与自己骨髓配型相同并且愿意为他捐髓的人。昨天,他已经完成了接受骨髓移植前的最后一步预处理,正和家人一起向南方那座美丽的城市--深圳祈望着,等待那位茫茫人海中有缘的好心人为他点燃生命之光。
医院:为河北小伙儿叫好
今天下午,载着爱心和希望的航班将从深圳飞抵北京,10克新鲜的造血干细胞将缓缓注入李林的体内。这个16岁的少年将扫去生命天空的阴霾,获得重生的希望。10天前,为了迎接重生的到来,李林开始接受移植前的“歼灭疗法”。“歼灭疗法”就是为了使新的造血干细胞顺利地植入患者体内,在移植手术前实施的一种全面摧毁患者体内原有的造血细胞的化疗方法。目前,李林已经在“层流室”(无菌仓)里度过了接受“歼灭疗法”的10个日夜,他体内原有的造血细胞已经被完全摧毁,身体十分虚弱,没有一点抵抗力。
现在,他已经开始应用一些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药物以迎接今天下午的移植手术。
由于医疗上的严格规定,我们没能见到李林本人。李林的主治医生陈大夫介绍说:“李林是相当幸运的,他在寻找骨髓配型这方面基本上没有经历太多的波折。李林是在今年3月份被确诊为白血病的,当时通过医院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取得了联系。中国红十字会通过资料查询找到了正在深圳打工的一位河北籍小伙子贺红军,与李林配型完全相同。与小伙子联系后,小伙子很爽快地答应了。能像李林运气这么好的患者并不多。很多患者不是找不到合适的骨髓配型,就是找到了却对方的种种顾虑拒绝捐献,而不得不错过生命的机缘。所以我们都觉得河北的那个小伙子真的挺让人佩服的。”
李林父亲:什么也不想说
昨天下午,记者一共与李林的父亲邂逅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医院的阳台上,李林的父亲要到水房去洗手。在确认他是李林的父亲后,记者走上前去,希望与他聊一聊,被他婉拒。
当记者采访李林的主治医生时,李林的父亲推门而入:“陈大夫,那个……”显然,他想提醒陈医生什么,陈医生十分善解人意地点点头。之后,陈医生告诉记者,李林的父亲十分介意医生同记者的接触,总是对医生一再地嘱咐不要透露有关李林个人的情况。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乘电梯时又碰到了李林的父亲。他手里拎着3瓶冰的矿泉水。见到记者,他转身改走楼梯,显然是在躲避。
陈医生说,李林的父亲从一开始就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也许他有难言的苦衷。找到了捐髓者,并不代表李林就一定能够重获新生。李林还要度过植入、排异、感染这三道关,前后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无论哪一关闯不过去,都会有生命危险。陈医生还说,大约在两个星期以前,李林的家人得知找到了捐髓者的时候,就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特别是他父亲,非常理性,也许他们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吧。
对于李林家人的态度,医生表示理解。
红十字会:捐髓并不可怕
其实,这一次河北小伙贺红军捐献的、将植入患者体内的并不是真正的“骨髓”,而是“外周血干细胞”。我们所提到的“骨髓移植”实际上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我们习惯上叫“骨髓移植”。
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了解到,严格地说,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都属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就是通过药物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当中,捐献者不再需要抽取骨髓,而是在血管中直接抽取外周血就可以了,捐髓对捐献者而言可能就像献血那么简单。这种先进的移植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今天晚上7时许,那位河北小伙子的造血干细胞就会一滴滴地植入李林体内,我们无法得知李林一家此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不管怎样,让我们祝他好运。(本报北京9月25日专电)
2002年 9月26日
邯郸馆陶贺红军父母:俺儿子干了件积德的事
刘勇峰
在深圳打工的邯郸馆陶县青年贺红军捐献骨髓的消息吸引了深圳和北京两地众多人的目光,然而贺红军的父母直到昨天下午才知道这一消息。
经过多方打听,昨天下午2时许,记者在馆陶县房寨镇北拐渠村找到了贺红军的家。
贺红军的家很简陋,三间土坯房内没什么值钱的家当,一部电话成了“贵重物品”。一张旧单人床上放着不少小百货,原来贺红军家开着个小杂货店。屋后是他父亲贺朝安种的一片桃林。
记者的突然出现令这对农村夫妇很惊讶:“俺那小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他干什么孬事了?”尽管我们一再解释,贺红军的母亲还是放心不下,毕竟儿子一年多没回家了。
“捐献骨髓是咋回事,俺儿子身体会受影响吗?”贺红军的父亲贺朝安不安地问。“白血病,您听说过吗?”老人连连点头,“知道,知道。”“你儿子捐献的骨髓是给北京一位患白血病的16岁少年救命用的。”捐献骨髓能救治白血病人,两位老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当他们明白捐献骨髓就像献血一样对自身健康没什么影响时,原来疑惑的目光变得坦然多了。
“红军这孩子从小就很乖。有一次,邻居家浇地,忘了关电闸水哗哗地流个不停。正好红军和同学下晚自习回家路过,其他孩子看了看,没有理睬走了,可俺红军硬是冒着危险关了电闸,事后邻居直夸俺孩子懂事。”
“那个北京孩子如果能救活,那太好了。俺儿子又干了一件积德的事。”贺朝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俨然儿子已经成了一个大英雄,而他的老伴一边点头,嘴里一边念叨着:“不干孬事就好!”
贺朝安有4个子女,两个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都在深圳打工。贺红军是他们的长子,初中毕业后学了3年美术,之后便到深圳打工去了。贺朝安说老大最听话,没有什么歪心眼。尽管如此,老两口还是放心不下。去年秋天,村里谣传贺红军在深圳出了点事这可把老两口吓得不轻,几次打传呼给儿子,后来尽管知道红军没有什么事,但还是以“母亲病重,速归”为由,将儿子催了回来,但贺红军只住了短短3天便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谈话间,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起来。很巧,是贺红军从深圳打来的。“红军,你没事吧,听说你要捐献骨髓,有没有危险?”显然贺朝安还是有一些担心。“没事,一点也没影响。”贺红军向父亲解释道,“我怕你们担心,所以现在才告诉你们,这可是救人的好事,你们尽管放心。”贺红军的话语彻底打消了两位老人的疑虑,他们的眉头也完全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