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容量”超过台湾慈济骨髓库,目前位居世界第三
本报讯(记者王凤伟)9月24日,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静湖在看望全国第30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河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刘立波时说,目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已突破3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台湾慈济骨髓库,成为亚洲最大的骨髓库,位居世界第三。
在2001年启动的中华骨髓库,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30个省级分库,与国内外近百家医院建立了业务联系。如今,中华骨髓库的入库资料已突破30万份,这个数字位居美国、德国之后。这个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已为国内外5000多名患者提供了检索服务,2000多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305位志愿者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骨髓库犹如一盏重新点燃白血病患者生命的灯,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这盏灯才会更为明亮。中华骨髓库有关负责人为此呼吁,只要年龄在18周岁至45周岁、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都可以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以供亟待移植治疗的400万白血病患者。
三大问题困扰“中华骨髓库”——对话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静湖
核心提示:
目前,我国约有400多万白血病患者,每年递增4万多人。而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眼下,库存于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资料已突破30万份。中华骨髓库未来如何构建、都有哪些问题困扰着她、如何让她发挥最大的作用……9月24日,记者和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静湖进行了“对话”。
中华骨髓库已走出国门
记者(简称“记”):请问刘主任,中华骨髓库从建库至今共挽救了多少位患者的生命?
刘静湖(简称“刘”):从建库至今,中华骨髓库中共有305位志愿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个数字意味着已挽救了305位白血病患者。
需特别补充的是,去年6月份,重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小吴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美籍华人的生命。这次跨国爱心行动不仅将中华骨髓库带出了国门,还将中国人的爱心在全世界进行了完美展示,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中美两国医学上的交流合作。
目前,中华骨髓库已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华人患者提供了检索服务,其中数名患者在库内找到了“有缘人”,他们均已进入高分辨率检测阶段。
三大问题困扰中华骨髓库
记:目前,都有哪些问题困扰中华骨髓库的发展?
刘:首先是资金问题,建设一个10万人的资料库,光检测费用就需要5000万元。对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进行DNA检测,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检测工作,其所需的试剂成本较高,在我国最低人均检测费用为500元,这还不包括进入高分辨率检测等阶段所产生的高额费用。
其次是志愿者的反悔。目前,全国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后,志愿者的反悔率约为20%%。“敲骨吸髓”的传统思想,是这些志愿者拒绝捐献的主要原因。
最后则是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对白血病患者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未列入医保范畴。高额费用对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而言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骨髓库发展需各界支持
记:您认为,如何才能使中华骨髓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在2010年前,建立起拥有100万人份的造血干数据库是中华骨髓库发展的目标。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取得多方的支持。
社会各界的支持,如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通过宣传、动员和普及,从而提高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正确认识和荣誉感。也只有广大群众的参与,骨髓库才能真正起到捐献者和病人之间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实现健康人救体弱人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局限于资金上,同时也包括政策上的支持,如“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纳入医保范畴”等。
捐献不是新闻是理想境界
记:您理想中的中华骨髓库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刘:“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我国不再是新闻”是我最大的理想,也是中华骨髓库发展的最大目标。
说实话,现在每每有记者来采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压力。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少,如果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多了也就不是新闻了。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爱,懂得了爱,享受了爱。尤其是30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朴素的行动,实践着我们中华民族博爱的优良传统。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能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给全国400万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王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