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见证郭清华捐献造血干细胞全过程

       采访统筹 路晓明 执行记者 胡世海

  这是发生在两个素未谋面的人身上的爱心故事!一位是我市下岗再就业的40岁女工郭清华,一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河南籍白血病患者,然而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却将两人的血脉紧紧相连,与爱同行,日月为伴!
  种子虽小,但其生命力是无限的。郭清华捐献的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种子,将会创造一个生命重生的奇迹!

   捐献愿望两年后实现

  2004年郭清华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她开始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关注起一切与造血干细胞有关的新闻报道和知识。正是由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了解,她在配型———体检———接到捐献通知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担心,反而始终处于期待和兴奋之中。
  今年9月7日,市红十字会接到中华骨髓库通知,郭清华与在北京住院治疗的一名患者HLA低分辨相合;9月20日,市红十字会抽取5ml血样寄至北京中华骨髓库高分辨实验室;10月18日,经主治医师对高分辨结果分析后确认,可安排供者(郭清华)做移植前准备;10月24日,在解放军251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郭清华按照《供者体检汇总表》的要求做了全面体检;11月20日,市红十字会接到中华骨髓库通知,将于11月30日捐献。
  在体检过程中,可能是由于紧张的关系,郭清华的血压有点偏高。“我甚至还让二姐陪着到药店测过血压,结果比较正常,但我一到医院就紧张,让我高兴的是最后还是过了体检这一关。”郭清华还告诉记者,就在体检后的这个月里,她每天都在等着可以捐献的消息。前几天刚刚看到新闻说,一位43岁的女性成功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她就更盼着自己也能身体合格,能够成功捐献。她说:“当我看到一个个白血病人躺在床上痛苦的表情和等待延续生命的渴望眼神,我真的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有带给别人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够找到捐献的机会,但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两年。”

    “女儿是我的启蒙老师”

  11月20日,郭清华得到一个喜讯:作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她与在北京住院治疗的一名白血病患者HLA高分辨配型成功,身体体检合格。这是我市近6000名志愿者中首例高分辨配型成功的捐献者,也是第一个自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捐献者。
  11月24日下午,记者在市就业服务局见到了郭清华。通过简短对话,感到她是一个性格开朗直爽的女性,很容易沟通。这正像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所说:“郭清华非常热情,非常热心,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从来没有动摇过。”
  聊起第一次与血“结缘”,郭清华开始滔滔不绝:“那是2002年5月1日,正值五一长假第一天,我和12岁的女儿一起逛街。那时候,文化广场上刚有采血车不久。路过采血车的时候,女儿对献血非常好奇,随口跟我说:‘妈妈你不献血吗?献血就是献爱心吧?’我心头一热:献就献,走,跟妈献血去。”女儿随意一句话,郭清华便毫不犹豫地献了200毫升鲜血。此后,每到半年时间,郭清华在女儿的提醒下,便会主动来到文化广场,义务献血。

  4年来,郭清华献血总量达到3600毫升,其中献机采血小板2次。2004年5月9日,市红十字会在文化广场开展“放飞生命的希望”大型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郭清华又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郭清华来京后,她的女儿一直关注着她,每天看本报的有关报道。11月28日晚,郭清华的女儿给她打电话说:“妈妈,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没事,你要放心大胆地捐献。”

   “妈妈支持我赴京!”

  11月25日,我市降下了今冬第一场雪,早上起来,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将山城的空气清洗得特别清新。
  外面虽然天寒地冻,但在郭清华母亲的家里,却是暖意融融,笑声不断,洋溢着像节日一样的喜庆气氛,郭清华的家人都在为她庆祝配型成功,并为她赴京捐献做着准备。
  郭清华的母亲六年前患脑出血,半身不听使唤,走路还得靠拐棍支撑,但她对女儿捐献造血干细胞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原本是郭清华的二姐平时照顾母亲,但为了陪郭清华赴京捐献,郭清华的大姐特意来到母亲家,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
  郭清华对记者说:“那天,我可能是有点兴奋,凌晨四点半就醒了,一直躺在床上等着天亮。上午,我专门上街买了两件新衣服,将自己‘包装’了一下。中午,在我妈妈家里,妈妈非常高兴,对我说,‘要注意身体,回来再庆祝’,并坚持送我出家门。妈妈已经72岁了,这样支持我,我非常高兴。”
  当日下午1时30分,郭清华踏上了北京的行程,天空不时飘落着小雪花。由于京张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我们不得不绕行110国道,但又碰上堵车,直到晚上7点,我们才赶到北京。郭清华在京捐献过程中,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本报记者始终陪伴其左右。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