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郝宋喜,今年47岁,是邯郸涉县肿瘤医院的一名医生。曾患小儿麻痹的他,24日为一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他也是我省第二位残疾人“捐髓英雄”。
身为一名内科医生,47岁的郝宋喜又救了一个人。不过,这次救人,他不是在医院门诊或病房,而是躺在采集床上——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救命血”,将会让一名30多岁、身患白血病的小伙儿重获新生。
与其他“捐髓者”不同的是,郝宋喜是一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医生,并一直谨记“救死扶伤”的职责,成为我省第二位残疾人“捐髓英雄”。
郝宋喜是邯郸涉县肿瘤医院的内科主任,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平时连过年都很难休息。然而最近几天,在石家庄的他很“清闲”,可以说,他休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假,因为他要“捐髓”救人。
24日上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血液采集室,郝宋喜躺在采集床上,伴随着身旁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鲜红的血液顺着密闭的管路在他体内流进流出。在这个过程中,郝宋喜一直面带笑容,“身为一名医生,能用这种方式救人,我很激动。”
躺在采集床上的郝宋喜看不出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可当血液采集完毕,他下床走路时,有点跛的左脚暴露了一个小秘密:他是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郝宋喜一直谨记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 2009年,又报名成为“捐髓”志愿者,期待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挽救生命。
终于,今年6月份,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当时,同为医生的妻子很为他担心,因为他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他却说:“咱是医生,怎能见死不救?”也正是这句话,打消了妻子的顾虑,开始支持他“捐髓”。
作为一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郝宋喜的心态一直很乐观,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研究医学。1991年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之后就成为一名医生,工作期间又自学了中西医的相关知识。
“他可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好医生。”陪同他来石“捐髓”的同事告诉记者,郝宋喜获得过两个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和一个邯郸市科技成果奖。
这两天,28岁的裴晶晶和38岁的张浩宇也赶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看望郝宋喜。他们俩将接过郝宋喜的“爱心接力棒”,于本周内陆续为两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采集过程中,郝宋喜一个劲儿给裴晶晶和张浩宇打气:“我是医生,对这个比较了解,不会危害咱们的身体健康。我现在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一切挺好。”
据了解,裴晶晶是张家口人,张浩宇是保定人,来到石家庄都是为了“捐髓”。他们都被郝宋喜坚强乐观的精神感动了。
记者随后了解到,在此次“捐髓”过程中,为了保证患者治疗所需血量,郝宋喜25日还将进行第二次采集。他也成为我省第125位,同时也是第二位残疾人“捐髓英雄”。(撰稿:河北青年报 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