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这好像是老天交给我的任务,我无论如何也要完成。”28日上午,来自保定的志愿者张浩宇躺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采集床上,感慨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太低了。在生命传递的另一端——北京市某医院,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患白血病正在等待着“造血干细胞”救命。军人出身的他习惯用语是“完成任务”,他说,“我能和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就像是老天派我去救人,我得完成这个任务啊!”
张浩宇是保定市交通局一名职工,曾经在奥运安保工作中荣立保定市三等功,也曾徒手将不法分子扭送执法机关,收到公安机关“见义勇为”的表扬信,是一位勇敢、热情的小伙子。他2006年6月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4月初,接到保定市红十字电话通知其与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时,他当即表示愿意履行承诺,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6月份体检,高分辨检测通过了,却也同时查出其肾上有个囊肿。“在这之前,我并不清楚这个状况,也不清楚这是否影响捐献,省红十字会对此也不能肯定、要向上级报告”,张浩宇告诉记者,这个小小的囊肿也让自己的家人十分不安。
张浩宇的妻子告诉我们,“说实话我挺担心的,我自己因甲状腺恶性肿瘤做过手术,身体一直不好,如果他的身体再出现问题,这个家可怎么过呀!”“可是一接到电话说这个囊肿不影响捐献他立马答应继续捐,还让我去给老人做工作,我真是挺为难的”。
“我对医学了解的不多,我其实也怕。可是我一想到有个年轻人在病床上眼巴巴的等着我去救命,如果我因为害怕不捐了,对病人和家属来说该说多大的打击,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哪怕将来真有什么影响,我也认了,谁让老天在几十万分之一的几率中选中我了呢”。这个厚道的保定小伙向记者坦露自己的心思。
直到完成干细胞采集走下采集床,张浩宇舒展胳膊告诉妻子“没问题,我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守候在采集床前的妻子才完全放松下来。张浩宇则开朗的说,还是大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了解的太少了,无知才害怕。希望能增加这方面的宣传,如果每个人都能对“捐髓”有个科学的认识,应该会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这个队伍。也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保障机制,免除捐髓志愿者的一些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