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75岁的赵炳勋的《公民自愿无偿捐献遗体(角膜)申请表》正式上交到市红十字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遗体(角膜)志愿者。
先前见过塑料模型 萌生捐献遗体想法
今年75岁的赵炳勋有10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老大。赵炳勋说自己是个贪玩的人,即使因病住院时也不例外。年轻时有一次住院,赵炳勋和病友们去楼顶上乘凉,他向远处看的时候,隐约看到一个窗户里的桌子上躺着一个人。他还以为这是供医务人员研究的遗体。可一位病友说:“哪有那么多真的遗体让医生研究,那是一个塑料的人体模型。”“用模型哪如用真的人体呢?”赵炳勋不明白。病友说了一句:“这得有人捐遗体啊,谁舍得献呢?”“我就舍得,等以后我就把遗体捐出来。”赵炳勋说。
二弟去世自己康复 深受触动坚定捐遗
赵炳勋说:坚定想要捐献遗体的想法是在1992年自己因病住院康复后。1972年,赵炳勋和二弟在辽河油田工作期间,二弟被油田的架子砸到,当时看起来只有点外伤,等包扎好外伤后,赵炳勋的二弟一直捂着胸说里面疼,其实应该是伤到了内脏,但当时医疗条件落后,谁也没有多想,而赵炳勋二弟的眼睛闭上后就再也没有睁开。1992年,50多岁的赵炳勋因心脏痉挛住院,住院时人已经昏迷,病情十分严重,幸亏经过医生抢救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赵炳勋说,当时他要去世了整个家就塌了。几十年前,因医疗条件落后,28岁的二弟去世;而二十年后,因医疗水平提高,病后的赵炳勋顺利康复。自己和二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让赵炳勋深深受到触动:高水平的医疗条件,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他沾了医疗条件水平高的光,如果能支持医疗人员搞研究,那又该有多少人能受益呢?由此,赵炳勋更坚定了要捐献遗体的想法。
劝说老伴和儿女 老人签写申请表
可是,那时候赵炳勋的老母亲还在世,无论别人多么开通,老人肯定转不过这个弯来。考虑到老母亲的心情和感受,赵炳勋把捐献遗体的想法深埋在心里。
2012年腊月,赵炳勋89岁的老母亲去世。料理了老人的后事,赵炳勋开始着手他捐献遗体的计划。去年他来到市红十字会咨询了无偿捐献遗体、捐献眼角膜的相关事宜,并领回一张申请表。老伴也遵从他的意愿,在他自愿捐献遗体、眼角膜的申请表的家属一栏签了字。今年春节,趁着在外地上班的女儿、儿子回家的机会,赵炳勋向儿女们说出了他的想法,儿媳代表大家说了一句话:“您做的有意义,我们不该反对。可是,如果我们遵从了您的意思,以后叔叔、姑姑他们说我们几个不孝顺咋办?”“你们放心!他们的工作我来做。”赵炳勋安慰说。
几天前,他将填写完毕的申请表上交到所在的华油社区,委托社区工作人员帮他把申请表送到市红十字会。赵炳勋表示,他也会向周围人宣传介绍无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希望更多的人能乐于奉献,认识这个事情对社会有益并能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