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一家四口志愿捐献遗体

在“好人之城”沧州,有这样一群普通却又特殊的志愿者:他们率先改变传统观念,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志愿去世后捐献遗体,帮助发展医科教研;他们倡导器官和组织捐赠,促进临床移植不断发展。这群可亲可爱又可敬的人在生活中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记者采访了一位志愿者赵金栋,他是献县填写捐献遗体志愿表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一家四口都加入到了捐献者的队伍中来。在榜样的感召下加入捐献者的队伍
  赵金栋今年78岁,是献县临河乡赵三角村人,也是献县填写捐献遗体志愿表的第一人。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参加一个活动。“我现在啊,身体倍儿棒,一会儿也闲不住啊。”老人吐字清晰,底气十足。
  2013年,赵金栋填写了遗体捐献志愿表。说到捐献遗体,把“开通”这个词放到老先生身上最为合适。和老先生谈话感到,他把生死看得很淡,他说:“现在的坟地越来越多,占了那么多的地方。我想着我死了也没啥价值了,倒不如把遗体捐献了,还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
  赵金栋经历了两段婚姻,这两段婚姻都和赵金栋做公益,填写捐献遗体志愿表有关。老先生的原配老伴儿,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受病痛的折磨足足有40年。2010年,赵金栋陪老伴儿在北京一家医院治病。医院里有位患白血病的女孩儿志愿捐出遗体,她去世后捐献的器官救助了7个人,女孩的举动让他深有感触。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赵金栋又提起了女孩的事情。他告诉记者,最开始萌生捐献遗体的想法也是在那个时候。2013年,赵金栋在家人的陪伴下到献县红十字会签下了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志愿书。一家四口都成了捐献遗体志愿者
  2012年,赵金栋的老伴儿去世了。2014年经人介绍,赵金栋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儿杨桂芝。生活中的赵金栋热衷公益事业,同样热爱公益事业的杨桂芝和赵金栋两人在生活中心心相通。赵金栋清楚地记得杨桂芝填写捐献遗体志愿表的日子——2014年4月2日。这是因为,他们领取结婚证的时间是2014年4月1日,填写志愿表的日子就在第二天。
  爱是会传递的,赵金栋和杨桂芝的举动也感染着他们的两位女儿。二女儿赵海燕和大女儿赵海霞在2014年也相继签下了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志愿书。“父亲和继母都这么热心于公益事业,作为女儿,应该身体力行把这种家风传承下去。”赵金栋的二女儿这样说着自己填写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志愿表时的感想。
  赵金栋老人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他义务打扫小区的卫生。近来,他又开辟了另一块“阵地”,包揽了小区北街一条路的打扫工作。他说:“这辈子我担心回报不完党和国家对我的帮助。”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