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2004感动河北之单晓霞:让我的眼睛帮你看世界

 

    实习生 刘曼 本报记者 刘学斤

  推荐理由

  一个外地打工妹,身受癌症病魔重创之后,还能设身处地为盲人患者着想,毅然做出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决定———死后捐献眼角膜,让别人也能分享生活的色彩。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她无私奉献,可是却有人说她神经病,有人问她眼睛卖了多少钱;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单晓霞仍不悔初衷,她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只是做我想做的事。”

 

    温暖的病房把寒冷隔离在窗外,正在输液的单晓霞精神很好,爱说爱笑,话匣子很快打开了。如果没有短短的“板寸”,真让人无法把她和癌症患者联系在一起。

  这是单晓霞第三次住进医院。“生活的无奈和困境袭来时,不能逃避和退缩,只有勇敢地同它们斗争,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从心底里蔑视疾病。”看得出,病痛的减轻让她从绝望中走了出来,与她相伴的是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五脏六腑像翻了个儿

  2002年初,单晓霞的乳房下部长了一个肿块,由于没有任何不适感,也就没有引起她的重视,直到感觉到疼痛,她才去医院检查。

  2002年4月2日,一个让单晓霞万念俱灰的日子,就在那天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本以为是普通纤维瘤,可病理切片结果出来了,她从医生让她出去要和她爱人谈谈的话语中明白了一切,聪明的她说什么也不出去,她说你们瞒不了我,就让我知道吧。她拿过诊断书的一刹那,看见“乳腺癌”三个字赫然写在上面,她从椅子上滑了下来,她的天空仿佛坍塌了,全是黑暗与恐惧。

  回到家趴在地上哭了三天三夜,单晓霞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她怎么也想不到只在故事里见过的情节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她晚上睡觉不敢闭上眼睛,生怕第二天会醒不过来。她甚至想自杀彻底解脱了事。

  哭过之后,单晓霞渐渐想通了。她认为悲观怯懦不是自己的性格,开朗的她应该面对这一切,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把病治好。

  几天后进行了手术,她以为这下生活可以重新步入正轨了。可是不幸在2003年春天又不期而至,病灶开始向胸膜扩散,她开始了化疗的过程。化疗的痛苦是难以想像的,她说每次化疗五脏六腑都像翻了个儿。

  她的病还是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医院也劝她放弃治疗,让她回了家。这回丈夫和她一起绝望了,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可是丈夫董建林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要再试一试。

  “有一双手总能过上好日子”

  单晓霞出生在河南郸城县一个贫穷的农村。幼年她最清楚的记忆就是母亲苦着脸向别人借粮食,经常借不到。她家四个孩子,她是老大,传统的父母最后生了儿子才满意。那时候她最羡慕能吃上白面馒头的孩子。

  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根本拿不出钱,她就在家照看弟弟一直到10岁。父亲觉得亏欠她的太多了,才把她送进学校。在她上到四年级的时候,家里再也没有能力供她了。

  1990年,单晓霞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董建林。她和建林的姐姐住一个村,时间长了,建林的姐姐觉得她是一个好女孩,就把她介绍给了弟弟。两个人都十分腼腆,见面连话都不敢说,建林就给晓霞写信,还要让外甥女送去。憨厚老实的建林赢得了晓霞的心,她觉得和他在一起很踏实。

  几个月后,董建林听在石家庄打工的老乡说那里能挣钱,家里同样负担沉重的他决定投奔老乡,外出打工。他又给晓霞写了封信,让她和他一起去。晓霞为了分担家里的重负,决定和建林同去打工。

  走之前他们定了婚。董建林家给了600块钱作彩礼,他们的关系就这样定下来了。

  他们来到石家庄,在东简良租了房子住下来。两个人没有本钱,就做点小买卖。后来建林在饭店找到一份工作,晓霞也借了辆三轮车批发蔬菜,运到市场上卖,一天能挣10块左右,她感到很满足。

  两年后他们结婚了,没有婚纱和宴席,只有双方的父母来石家庄一起吃了顿饭。没照过婚纱照,成了单晓霞心里最大的遗憾。

  积攒了一些本钱后,俩人开始做凉皮生意。董建林半夜做好,单晓霞白天去卖。虽然辛苦,可俩人很恩爱。建林经常早晚接送晓霞,两个女儿的相继降生更是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攒的钱也寄回老家给婆婆盖了新房。在石家庄,一切都那么完美,他俩有种说不出的满足,觉得融入了这个城市,扎下了根。

  1998年,董建林由于过度劳累得了强直性脊椎炎,不能再干体力活,单晓霞的负担一下重了很多,但她说自己还年轻健康,有一双手总会过上好日子。2000年,他们租了门脸开了个蛋糕店,生活完全稳定下来了,谁也想不到,正在朝着目标奋斗的时候,一纸诊断书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爱是走下去的力量

  病中的单晓霞曾为丈夫的以后考虑,她对丈夫说我是你的累赘,咱俩离婚你再找一个吧。董建林不高兴了,告诉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把她治好。“是啊,我的病还能治好呢。”单晓霞放弃了这个念头。

  巨额的医疗费成了单晓霞治病最大的障碍,前几年攒的钱早花光了,亲戚朋友也借遍了,现在还欠着好几万。因为急用钱,今年蛋糕店也低价盘给了别人。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他们在东简良租的屋子里一贫如洗。

  在这个时候,女儿的懂事、丈夫的不离不弃和细心照顾给了单晓霞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丈夫给她写了很多诗,她最喜欢其中的这首:从来没有一个人,如此占据我全部脑海,让我如此揪心,让我难以舍弃,让我付出一切,甚至半个生命。只为你能与我,辅助事业成功。有你相伴,人生之路好走。为你付出永不言悔……

  大女儿也以她为题写了作文,大声呼喊着“谁来救救我的妈妈?”女儿写道:刚得知妈妈患有癌症时我刚上一年级,那时还不懂事,只知道家里的东西被卖光了,妈妈也快死了。于是我天天拉着妈妈的手,哭着祈求妈妈不要离开我和妹妹。然而妈妈却从没有在我们面前掉过一滴眼泪,她还笑着对我们说:孩子,你们放心,妈妈不会死的,妈妈一定会好,妈妈还要看着你们考上大学呢!妈妈的乐观和坚强使我一直坚持到了今天,也正因为妈妈的这种乐观和坚强使我学会了面对困难,学会了顽强。

  两个女儿都懂事呀,她们从不向爸爸妈妈要一分零花钱,反而在放学路上总是低头寻找别人扔的塑料瓶、废铁等杂物,捡去卖钱。一次大女儿用7天卖的一块钱给晓霞买了一袋牛奶,捧到晓霞跟前。单晓霞第一次在女儿面前流泪了。

  还有一次,董建林要去买饭,单晓霞翻遍口袋也没有找到一点钱,这时刚上学的小女儿掏出一块二毛钱,说:“妈妈,这是我天天捡瓶子、废纸卖的钱,你拿去买面条吧。”董建林和单晓霞含着眼泪吃完了这顿饭。

  大女儿想让妈妈吃水果,可是没钱买,她就到批发水果的地方去捡。摊主扔的有好有坏,她就把好的捡起来拿回家,对单晓霞说:“妈妈,我觉得这不丢人,是吧?”

  今年一次化疗后,单晓霞体内白细胞急剧下降,急需打300元一支的特效药,可是实在拿不出钱,董建林想到了卖血。他在献血车上被告之血液不能买卖,无奈地向医务人员说明了一切,大家被感动了,纷纷捐钱给他凑足了药费。

  就在单晓霞被医院劝回家后,她在东简良小区遇到了只见过两面的岁月广告公司总经理梁文萍。梁文萍听了她的遭遇后,只说了一句最朴实的话“我怎么能看着你等死呢!”梁文萍掏钱把她送进了医院。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第二次梁文萍又掏了些钱。单晓霞住的平安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捐助了一部分,第三次医院干脆给她免了药费。

  河北省红十字协会也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要把光明留给世界”

  早在1997年,单晓霞就看过电视上关于捐献角膜的节目,“那时候心里就惦记着,但是身体还健康,没有多想过。”她说,自从生命受到威胁,捐献的愿望突然变得异常强烈,她开始到处联系,直到今年9月找到邢台眼科医院。

  “用我美丽的大眼睛继续注视着我所眷恋的这个充满爱的世界,让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看到他们眼中爱的光芒。”病中的单晓霞不失美丽,她说眼睛和鼻子是自己最满意的地方。一次,天真的小女儿问她:“妈妈,你为什么剃光头?”单晓霞回答:“为了提高回头率呀。”女儿说:“那回头率肯定是99%,还有一个人在等着妈妈捐献角膜呢。”

  起初听说女儿要捐献眼角膜,晓霞的母亲怎么也接受不了,说一次哭一次,晓霞就对她说,“我正在生病,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与其让角膜化成灰烬,不如把它留给需要的人。再说,女儿的角膜留在人世间,您会觉得女儿还活着。”在晓霞的反复劝导下,善良的母亲同意了。

  董建林对单晓霞的决定很支持。守着妻子时他满眼怜爱,不时给她掖掖被子。晓霞说:“我们现在是患难夫妻,经过一次一次生活的磨难和病痛的折磨,能走到现在,这个家已经变得无比坚强。”

  “假如有一天我走了,我要把光明留给世界。”接受过大家的帮助,单晓霞更坚定了回报社会的决心,也充满了跟疾病斗争到底的勇气。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外公已经100岁了,仍然健康地活着,我才31岁,不及外公的三分之一,虽然上天偏心,可它也将人生所有的画卷向我展示了,我有权力抱怨吗?可以说这些年来我没受过寒冷和饥饿的困扰,我有朋友,还有爱我的丈夫、健康的父母和可爱的女儿,这一切我得之有道。每天看到太阳升起我都会很满足,摸摸心脏对自己说,单晓霞你还活着,你还能看见别人的关爱,闻见大米饭的香味。

  单晓霞告诉记者,她正筹划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名字就叫“我与癌症面对面”。她要写下这样的话:假如明天的钟声再不能将我唤醒,那么,我要对爱我的朋友说,谢谢你们,我先走一步了;对恨我的朋友说,对不起,请将我忘记。

  单晓霞甚至已经为自己想好了墓志铭:因为治病,我经济上已经一贫如洗;但是,在精神上,我富有无比。经过这次洗礼,我把死已经看得很轻;死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完成任务,顺利返航。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