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保健
单晓霞,生活在石家庄的河南打工妹,身受癌症病魔重创之后,却想着如何回报社会。2004年,她毅然做出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决定--死后捐献眼角膜,并成为省红十字会首位角膜志愿劝捐员。
2004年,单晓霞当选"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并亲自参加了颁奖仪式。
2005年10月29日,单晓霞在石家庄病逝,她的角膜成功移植给两个年轻患者。
“在30岁时,我为自己设计了一次近乎惟美的死亡:死亡的地点在一个芳草萋萋的山坡上,山坡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我穿一件绿色的纱裙,静静地躺在花丛中,悄悄地死去……”
“我死后,我美丽的大眼睛依然会注视着我所眷恋的这个充满爱的世界,而且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看到他们眼中爱的光芒……”
“因为治病,我经济上已经一贫如洗;但是,在精神上,我富有无比。”
这样优美的语言,在河南打工妹单晓霞的日记中随处可见。谁也想不到,写这些话语时,单晓霞正在饱受着乳腺癌的折磨。2005年10月29日早晨7点钟,单晓霞永远闭上了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晓霞走了,但是她的眼睛通过两名大学生依然在注视着她深深眷恋的世界。她的精神也升腾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她带给我们的暖意,像一股涓涓细流在我们心中流淌。“爱心播撒世界,光明永留人间”,正像《河南日报》一位记者说的:“”人世间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热泪流淌。”
2002年4月,当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日无多时,来自河南郸城县的打工妹单晓霞毅然决定走后把眼角膜捐献给需要光明的人,以感激养育了她30年的社会。她说:“我闻过鲜花的清香,欣赏过自然界缤纷的色彩,有疼我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女儿,这一切都需要感谢这个社会。经济上我一无所有,惟一让我自豪的就是我的眼睛,我希望用这双眼睛带给别人光明,同时延续我的生命。”
不仅捐出了自己的眼睛,癌症晚期的单晓霞在自己能行动时不顾病痛还四处奔走呼吁,希望唤起更多人的爱心,帮助那些身陷黑暗的盲人恢复光明。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成千上万的河北人在她的感染下毅然决定加入了身后捐献角膜的行列。单晓霞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她的平凡和伟大,感动了燕赵大地,也感动了所有知道她名字的人。
2005年10月29日,河北省红十字会首位志愿劝捐者、2004年度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单晓霞走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牵挂的依然是自己的角膜能否成功让两名大学生恢复光明。单晓霞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赞歌,追悼会上,社会各界群众自发来为她送行,大家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敬意。
晓霞走了,但是她的精神却永远在激励着我们河北人民不断前行。在本报的报道下,她的精神逐渐走出河北,撼动着无数人的心灵:河南、海南、吉林、北京……在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下,晓霞精神已经传遍全国。全国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在她的精神感召下,正在为建设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而尽心竭力。
人们没有忘记单晓霞,也在关心着她的爱人与家庭。为了省钱给晓霞治病,晓霞的爱人董建林长期忍受着强直性脊椎炎的困扰,石家庄协和医院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为其免费做了手术,缓解了建林的痛苦。东简良小学也减免了晓霞的两个女儿亚楠与晓宇的学杂费,为了帮助两孩子完成学业,在本报与“精彩热线”志愿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晓霞爱心基金”,十几名志愿者将长期资助亚楠与晓宇,直到她们完成学业,长大成人。
建林也在继续着晓霞未尽的事业,他接过“晓霞热线”,开始为癌症患者与盲人分忧解难,同时劝解更多的人加入到身后捐献角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