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晓霞走好"之真情追忆:记者与晓霞共同经历的日子

本报记者 李保健

初识单晓霞

2002年初,单晓霞的乳房下部长了一个肿块,起初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直到感觉到疼痛去医院检查。2002年4月2日,检查结果出来后,诊断书上“乳腺癌”三个字如同晴天霹雳,几乎将她击倒。2003年春天,癌症逐步由胸部开始向周边扩散,医生给她下了无法治愈的结论。她希望在自己死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让爱心和光明留在人间。

2004年9月,单晓霞通过河北岁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的梁文萍经理与记者取得了联系,希望通过报社满足她的这个心愿。

2004年9月9日下午,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河北岁月广告公司,几分钟后,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摩托车开进了院内。与记者设想的悲戚场面远远不同的是,单晓霞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一见面就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她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爱人董建林同样是憨厚老实的笑,从三轮车驾驶座上下来后,记者才看到他佝偻着背,后来得知,建林患有强质性脊椎炎。

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她的虚弱,在建林的搀扶下,晓霞从一楼爬上4楼足足用了10分钟。此时,为了给晓霞看病,她家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且欠下了六七万元的债务,一方面是生死考验,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家庭。但是晓霞并不想提起自己的困难,她一心想知道记者是否能帮她找到愿意接受她角膜的医院,完成她最后的遗愿。通过建林,记者才知道,由于经济原因,迫切需要化疗的晓霞已经两个月没进医院了。

微笑是她始终的表情

1990年,晓霞与建林来到石家庄时,他们两人都有着健康的身板,为了过上好日子,两人起早贪黑做起了小买卖,几年之后已经小有积蓄。有了两个女儿之后,一家人更是其乐融融。说到自己的疾病,单晓霞脸上并无凄惨之色,她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刚开始身患癌症之后,她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回家之后不吃不喝,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她想到了自杀,为此曾经绝食,拒绝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痛苦地挣扎,她明白过来,自己已经得到的够多了,丈夫疼爱,女儿乖巧,她闻过鲜花的清香,欣赏过色彩斑斓的世界,即使去世也已了无遗憾。相反,她开始琢磨如何回报社会,她认为社会已经给了自己太多太多,她想来想去,她认为惟有自己的眼角膜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

说到女儿,单晓霞落泪了,女儿是她的安慰也是她的牵挂,那份割舍不下的母爱是她心头最大的痛。单晓霞说,每当自己情绪低落时,两个女儿会悄悄地依偎过来,眼角挂着泪花,恳求她:“妈妈,不要把我们留下。”

晓霞的乐观精神感染了记者,她身患绝症,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不但不抱怨社会的不公,相反却挂念着社会的精神给了记者强烈的震撼。

9月10日,本报在《都市时讯》上刊登了《我走后,让角膜延续我的生命》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红十字会获悉这个情况后,专程派李晓学秘书长到医院探望了躺在病床上的单晓霞。在省红十字会与本报的联系下,单晓霞与邢台眼科医院签订了捐献角膜志愿书。当她了解到我省角膜极度匮乏的现状时,决定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身后捐献眼角膜的行列中来,随即向省红十字会提出申请,成了省红字会的首位志愿劝捐员。

此时,单晓霞身体已经极为虚弱。10月16日,接到央视《激情广场》的邀请时,她强忍着病痛,在邢台眼科医院节目演出现场面带微笑,向全国发出了呼吁。单晓霞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10月20日,在本报同省红十字会发起的“身后捐献角膜”省会万人签名活动现场,省政府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孙士彬带头签名,近万人在条幅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晓霞成了名人,是敢于向病魔搏斗,无私奉献爱心的名人。2004年底,在本报举办的“卓达杯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单晓霞众望所归,以高票当选,并获得本报颁发的5000元年度人物奖金。

“晓霞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不但会说话,而且会微笑”,曾采访过她的本报记者刘学斤认为这是单晓霞给他留下的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2005年初,晓霞病情一度恶化,在病床上,面对着蜂拥而至的媒体,她丝毫不谈自己的病情,借助一切机会通过媒体在社会上广为宣传捐献角膜的重要意义。

采访背后的友情与酸涩

经过多次采访、聊天,单晓霞及其家人慢慢把记者当成了朋友,遇到大事小情,总不免和记者唠唠。2004年冬天,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单晓霞的病情一度有所稳定,除了半个月一次的化疗,基本上都在家休息。一天下午,记者接到了晓霞的电话,听她的语气有点低沉,记者心中一沉,以为她因为病痛缘故。一问才知道,她正在读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看到书中的女主人公田晓霞因为抗洪救人牺牲这一段她觉得作者对田晓霞不公,应该让田晓霞活下去与她心爱的掏炭男人完成美满的婚姻才对。尽管她觉得田晓霞见义勇为牺牲也值得,但是总认为田晓霞的去世是一桩憾事。

与单晓霞通电话后不久,记者在东简良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见到了单晓霞的女儿董亚楠与董晓宇两孩子正在院子里玩耍,见到记者高兴地喊叫着向妈妈报告这个消息。与记者聊天时,两个孩子始终依偎在母亲怀里,虽然有点羞涩,却不时招呼记者“叔叔,你喝水”。

虽然年纪小,见面的次数也不多,但是姐妹俩对记者充满了信任。2004年12月,本报与卓达集团共同举办了一次“寒门自立之星”评选活动。有一天,记者在办公桌上看到一份董亚楠与董晓宇两姐妹寄来的自荐信,姐妹俩在信中写道:“叔叔,我们的妈妈得了癌症,爸爸身体也有病。我们知道妈妈被病魔折磨得很疼,但是她从来一声不吭。为了给妈妈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卖光了家具。妈妈从来就没有营养品,看着妈妈日渐消瘦,我们在外面偷偷地哭过。我们决定捡破烂卖钱,买点牛奶给妈妈补身体。当我们第一次把一盒牛奶递到妈妈面前时,妈妈哭了,抱着我们一边喝一边流眼泪。妈妈住院后,爸爸经常回不了家,我们姐弟俩只能自己做饭,不管吃得多不好,我们都希望妈妈能早日康复。我们是懂事的孩子,我们希望能评上自立之星,把得到的奖励用来给妈妈治病。”

看完这段话,记者的眼睛有点涩,与同龄人相比,别的孩子可以躺在妈妈怀里撒娇,可以嚷着要吃肯德基,她们的心里却时时惦记着如何给妈妈筹钱治病,小小的年纪,她们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啊。

2005年初春,在“寒门自立之星”领奖仪式上,董亚楠说起自己的妈妈时,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下去,最后说了一句:“妈妈有着美丽的心灵,她永远也不会离我们而去。”妈妈,也是女儿们心头永远的惦记。有一次,记者领着董亚楠去参加一个简单的冷餐会,面对着蛋糕与水果,董亚楠迟迟不动筷子,在记者的询问下才迟疑着说:“我想带回去给妈妈吃”。

弥留之际的最后会面

今年秋天,因为忙于工作,记者有两个月没有了晓霞的消息,10月8日,记者收到了晓霞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心中不禁一颤———竟然是她写给女儿的遗书。记者赶紧拨通了建林的电话,建林哽咽着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始,晓霞病情突然加重,如今已经卧床不起了。这时,由于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单晓霞说话极为吃力,记者在话筒中能听到粗重的喘气声。晓霞告诉记者,她最后的遗愿就是捐献眼角膜,希望用惟一完好的角膜带给别人光明。

10月27日上午,记者去灵寿采访途中再次接到建林电话———单晓霞病危,她想在临终前再见记者一面。闻听此讯,记者迅速折返回来,直奔医院。

隔着抢救室的房门玻璃,记者看到单晓霞脸朝南静静地躺在床上,建林紧紧握着妻子的手,眼睛一直盯着晓霞。推开病房门,记者悄悄走了进去,建林听到动静抬起头,站起来话没说一句,眼圈先红了。建林说,晓霞打了麻醉药,刚刚睡着,大约要2小时后才能醒来。记者怎么也想不到,2个月没见,晓霞完全变了模样,这时全身浮肿,那双漂亮的大眼睛也肿得不成样子,右眼肿得不留一丝缝,左眼能睁,却也失了光彩。

建林蹲下来,哽咽着告诉熟睡中的晓霞:“霞霞,李记者看你来了,”话刚说完泪水滂沱而下。说也奇怪,听到这话,单晓霞醒了过来,因为不会说话,微微向记者点头示意,眼睛里漾出了一丝泪花。建林告诉记者,与记者见一面是晓霞最后的遗愿,她不止一次说:“我这一辈子已经知足了,该得到的全得到了,本来去年就应该去世,有了燕赵都市报的帮助又多活了一年,死而无憾。”

单晓霞喜欢鲜花,10月28日下午,记者特意买了一捧花束来到病房,没想到这是单晓霞最后一次闻到花香,29日早晨7点半竟然传来她去世的噩耗。

晓霞走了,记者想对她说:“一路走好,我的朋友”!

 

链接:本报有关单晓霞的重点报道

《我走后,让角膜延续我的生命》2004.09.10都市时讯

《打工妹义举情动市民》2004.09.14都市时讯

《希望单晓霞的精神感染全社会》2004.09.15都市时讯

《本报与省红十字会共同呼吁:让我们把光明留给盲者》2004.10.18

《癌女捐角膜引发万人大签名》2004.10.17

《单晓霞成为首位志愿劝捐员》2004.10.19

《单晓霞如愿签订捐角膜志愿书》2004.11.05

《2004卓达杯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单晓霞让我的眼睛帮你看世界》2004.12.12

《河北省志愿捐献眼角膜接收站成立》2005.04.13

《单晓霞昨日凌晨一度病危经抢救病情稍微平稳》2005.10.28

 

我省现实意义捐献者明显增多

本报讯(记者刘红)昨日,记者从河北省眼库获息,我省有现实意义的眼角膜捐献志愿者明显增加。

据介绍,邢台市眼库成立于1992年,为我省目前惟一的眼库。13年来,河北省眼库虽有近百名志愿者报名登记,但大都是青年学生,眼库长期处于“有库无眼”的空库状态。而登记寻求眼角膜移植的患者每天都在200人以上,其中约有6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且有100余人急需角膜移植。

据了解,自去年10月单晓霞在省红十字会眼库开展了万人签名的大规模宣传后,我省志愿捐献的人才明显增多,尤其是今年3月曹英兰第一个志愿捐献成功、河北省成立捐献眼角膜接收站后,角膜捐献热线才有所增温。

河北省红十字会眼库的捐献热线0319-7615376、7615266、7615346;省捐献眼角膜接收站热线为0311—87819995。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