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生命之路 留一缕清香在人间
沧州一老者签下遗体和眼角膜捐献书
燕赵都市网驻沧州记者李家伟 文/图
邵大爷正在签署相关文件。李家伟摄
8月24日下午,家住沧州市铁东家园小区的邵大爷戴上老花镜,拿起笔一笔一划在桌子上的一堆文件上仔细写着什么。沧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正在一边给他讲解。原来,邵大爷签下的是自己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相关文件。
■“既然都得死,不如多留给社会一些东西”
今年60岁的邵大爷是位铁路职工。2007年时他患上肾癌,摘除了左肾。但手术后他恢复得很好,可去年他又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使得老人开始思考一些身后的事情。
邵大爷一副快人快语的样子:“其实我想得很简单,既然人都得死,那死后与其烧成灰,还不如多留给社会一些东西,看看谁需要,拿去!”。
记者了解到,唐山大地震时,邵大爷正在唐山工作。那场生死经历至今让他想来仍旧唏嘘不已:“电影也好,小说也好,是永远形容不了当时的那个场景的!”,老人说,在那场灾难中,他的一些同事、朋友也不幸遇难,这些都让他对于人的生死有了更切肤的认识。
除了想为这个社会作出最后一份贡献,邵大爷还提到他对如今一些丧葬习俗的不理解:“太浪费、太折腾人了!”
■志愿者上门表敬意
邵大爷有了上似想法后拨通了记者的电话,记者联系到了沧州市红十字会。沧州市的志愿者王女士听说此事后十分感动,她于当天也来到了邵大爷家中表达一份敬意。
邵大爷说,他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外地工作。老伴和大女儿的工作他早就做通了。果然,邵大爷的老伴和大女儿都很痛快地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邵大爷的老伴告诉记者,她也已经想通了,甚至想将来的时候自己也要像老伴这样“把能捐的都捐出去”。
这也正是邵大爷在与记者通话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希望记者帮他了解一下相关政策,“只要我身上有用的,都捐出去”。记者随后得知,目前沧州市红十字会只接收遗体和眼角膜捐献。
志愿者王女士对于邵大爷的作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邵大爷的举动对年轻人也会有所带动。
■人去了,光还在
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以来,沧州市红十字会共接受遗体及眼角膜捐献6例,此外,任丘“张华绿色家园”已有5位成员在去世后捐献了遗体,14人已经进行了遗体捐献公证,其中家园会长文革和爱人还决定在身后也捐献眼角膜。今年5月份,“张华绿色家园”又有6名成员在当地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及眼角膜捐献的文件。
沧州市红十字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此项工作最主要的还是一个观念问题。面对强大的传统观念,邵大爷作出这样的决定值得人们尊敬。而通过邵大爷的举动,也会让更多人来关注、思考谁都无法逃避的这个问题,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私奉献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