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河北宁晋六旬夫妇志愿捐献遗体 已签协议

一儿两女全部支持

  宁晋县四芝兰镇退休工人张顺宁与老伴志愿捐献遗体,并与县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书”。愿意百年之后,将最后的爱留在人间。近日,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了当地百姓关注的焦点。

  这对夫妇为啥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8月18日,记者走近了张顺宁夫妇。

  本报记者 尹彩红 通讯员  赵玲

  特殊经历

  坦然面对生死

  走进宁晋县四芝兰镇北圈里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这里只有两间北屋。现年66岁的张顺宁与63岁的老伴徐桂芬就住在这儿。

  张顺宁,祖籍宁晋县纪昌庄乡人。

  12岁时,他跟随大哥去了黑龙江省。他自己都没料到,此次前往东北,这一呆就是30年。

  在黑龙江,他曾独自一人身处茫茫原始森林里,面对黑熊等野兽的来袭,他从畏惧到习以为常。

  在冰天雪地里,在海林市大海林业局森铁处工作的他,从卖票、当行李员直至车长、站长。

  在那片以山地、石头居多的地方,为生计,张顺宁曾从山脚下背土,用石头围上一圈,种植蔬菜。

  遗体捐献

  并非一时之念

  1994年,张顺宁退休了。

  落叶归根。1998年,张顺宁夫妇携一家老小回到宁晋,定居在交通方便的四芝兰镇北圈里村。

  从东北回到宁晋,张顺宁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

  与冰天雪地里东北不同,这里的土地一望无边。

  “想吃什么自己种什么,想要什么都能在土地里找到。”第一次,老人被家乡的这块沃土深深吸引。

  自己没有地,老人拿着铁锨、头自己开荒。

  “一亩地七八个坟头,犁地要拐几道弯。”在帮左邻右舍犁地时,张顺宁发现了这样现象。

  “多少耕地都被坟地所占,真是让人心痛。”观察之后,张顺宁陷入了沉思中。

  “身后捐献眼角膜可以让需要的人重见光明;人去了,身体可供医学研究……”从电视上、报纸上,张顺宁了解到这样的信息。

  “身后能将遗体捐献,既不占耕地,又能让自己发挥最后作用,这可是件好事。”5年来,这个念头始终在张顺宁的心头萦绕。

  当张顺宁将此想法告诉一儿两女时,孩子们纷纷表示赞成。

  “这事儿您甭管了,我给你们报名去!”听说父母有如此想法,思想开通的儿子张锡君如此表示。

  就在今年6月底,儿子张锡君走进了宁晋县红十字会。

  “这对老夫妇竟有这样的思想觉悟!”该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倍受感动,带着相关手续,主动来到老人家里,协助填写“遗体捐献协议”。

  胸怀豁达

  不谈索取不求回报

  “现在,农民种地不纳粮不说,还给补贴。你说好不好?”将近两个小时的攀谈中,老人始终面带笑容。

  “人老了,吃得用得都不缺。你看,我从果园里拾来的梨、西瓜,这么好,都能吃。”老人讲,今年,自己退休金涨了,能拿1100多元。

  “真是赶上好时候了。”老人说。

  “能看看您二老签的‘协议’吗?”记者问。

  从柜子里,老伴徐桂芬拿来一个塑料袋,打开塑料袋中的黄色长方形盒子,又掂出一个塑料袋。从袋中,徐大妈小心翼翼拿出两张协议书。

  “我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提高祖国医学教育和疾病防治工作水平,挽救他人生命,减轻他人痛苦,奉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协议书上,这样一段话赫然映入眼帘。

  “今日脱了鞋和帽,不知明日穿不穿。填写了这份‘遗体捐献协议’俺也就放心了。”张顺宁打趣道。

  “烧了也是白瞎,给活着的人有点用挺好!”此时,生于东北长在东北的徐大妈,声音异常响亮。

  相关链接

  邢台市已有3人正式签署遗体捐献协议

  2008年2月,河北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受中心成立。截至目前,包括张顺宁与徐桂芬在内,本市有3人与红十字会正式签署“遗体捐献协议”。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