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最后时刻他愿将光明留给别人

 保定一位重度残疾人志愿捐献眼角膜

  □本报记者石英杰3月2日下午,在保定市第二医院ICU重症监护病房内,已无法说话的赵协平吃力地在眼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今年58岁的赵协平是海军保定干休所普通职工。早在去年8月11日,赵协平第一次因肺部感染而住院时,便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自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单位,供教学研究之用。本次病重之后,已不能说话的赵协平挣扎着写了个纸条:死了,眼角膜不能浪费掉,能救几个人是几个人。”据赵协平的妻子赵慧敏介绍,赵协平在一岁半时,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造成胸椎2-10节严重畸形,从此便不能行走了。一般情况下,像他这样胸椎严重变形并压迫神经的患者,生命都极其短暂。但是,赵协平顽强地活了下来。说起赵协平的一生,真可称是多灾多难。20年前,本已瘫痪的他再次不慎摔倒,结果造成髁骨骨折,又严重压迫到神经。2005年11月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他家的财产烧了个精光,夫妻两人只剩下了身上的衣服。尽管如此,坚强的赵协平也没有被不幸压垮,反而养成了乐善好施的品格。

  2006年7月,赵协平因肺部感染住了院。一位老教授得知他的残疾状况之后,称他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而赵协平得知自己的骨骼有如此之大的医学研究价值后,毅然决定在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2006年8月11日,赵协平让妻子通过保定市红十字会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自愿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单位,供教学研究之用。

  今年2月5日,赵协平再次因肺部感染住进了保定市第二医院,两天后转入ICU重症监护病房。“这次住院后协平不能说话了,就用手比划着要捐献角膜,并挣扎着写了个纸条:死了,眼角膜不能浪费掉,能救几个人是几个人。”妻子赵慧敏说着说着,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妻子赵慧敏利用伺候他的间隙,在保定市内东奔西跑。住院十几天后,赵协平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必须靠呼吸机来维持身体的机能,捐献角膜的事情更加迫切。最终,在保定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赵慧敏与河北省红十字会指定的具有眼角膜移植手术资质的邢台市眼科医院取得了联系。3月2日下午3点45分,躺在病床上的赵协平,用颤抖的手在眼角膜捐献志愿书上吃力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赵慧敏告诉记者,目前赵协平的病情虽已趋于稳定,可一旦反复便不堪设想。赵协平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希望将自己的角膜捐献给最需要救助的大学生、贫困家庭成员或者残疾家庭成员。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