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来自沧州市运河区第三幼儿园的教师王双艳分两次成功采集了37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用爱心让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王双艳是沧州市第39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沧州首位完成捐献的教师。
因为培训课程,她做了一个决定……
王双艳生于1983年,是一名教师。2018年,她在血站留取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也正是这几毫升的血样,让王双艳和患者连接了起来。而这个故事的起源,却要追溯到四年前,一次继续教育培训中,她了解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看着课程中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讲述自己的捐献经历,热心的她萌生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念头,“原来捐‘髓’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用针管抽,特别疼。视频中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当时已经结婚生子了,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什么损伤。”回想起那个决定,王双艳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她说:“那时候的一个决定,今天居然能挽救一位患者的生命,真的很不可思议。”
2022年1月,正在工作的王双艳接到了来自河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她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并询问她的捐献意愿,王双艳立即回复了工作人员说愿意捐献。2月,王双艳顺利通过了捐献前的健康体检和高分辨检测。但由于疫情原因沧州封控管理,捐献的计划暂时被搁置了。“3月下旬我收到通知,让我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王双艳说。
王双艳的姐姐很支持她的决定,单位的领导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却很担心她的身体状况,“他们觉得我太瘦了,我说捐献不能半途而废,一旦答应了,就不能反悔。而且患者已经‘入仓’了,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王双艳坚定地说道。
“我既是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党员”
4月7日,王双艳在市红十字会与运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报到,为捐献做准备。4月8日,她开始注射动员剂。“没有什么大的不适,医护人员给了我止痛药,我也没用上。”王双艳这样描述自己注射动员剂时的感受。
“其实可能很多人对捐‘髓’都有些误解。如果没看那个视频,我也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要用大针管抽,特别痛苦。但是这次我亲身经历了,打动员剂身体也没啥反应,现在抽取造血干细胞,也没有觉得特别难受。我觉得大家如果有能力、有意愿,就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挽救生命,患者能等到配型成功真的很不容易。”王双艳表示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生活中的王双艳十分乐于助人,她一直坚持在腾讯公益中捐赠善款,目前帮助了60个项目。今年沧州市疫情严重时,她主动申请担任志愿者。“其实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我就主动在我们小区当志愿者了。今年3月9号我们小区再次因为疫情封闭管理,我又主动请缨,主要负责在大家测核酸的时候维持秩序。”后来王双艳接到单位通知,去区政府待命,连续20多天吃住在防控办的办公室。“当时刚接到通知,我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去报到了。”王双艳说道,身为党员的她勇担责任、无怨无悔,“我既是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党员!”
4月12日,王双艳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她说:“与这位患者素未谋面,也不知道她来自哪里,只希望她能早日康复,去完成她未完成的心愿,享受生活的美好。”12日采集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下午得知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够时王双艳再次伸出双臂,13日再次采集了13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捐献结束后,王双艳还收到了来自受捐者的一封信,“受捐者在感谢信里说,如果找不到捐献者,她也许就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了。我就觉得我这次捐献还是挺值得的,挽救了一个家庭。我觉得能帮助她很幸运,”王双艳开心地说,“我希望她以后能健健康康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