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举足轻重的公益事业,做得好,能够使爱心蔓延,做不好,又容易动摇社会热情。2011年以来,随着郭美美网络事件等问题的发生,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扶贫济困的公益组织,一度陷入了信任危机,公信力建设遭到极大冲击。
但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沧州红十字事业却能保持社会捐款逐年稳中有升、“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自2006年理顺管理体制之初开始的建设“高效透明”红十字会活动,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加强公开透明、完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扎实工作,精心打造“透明高效钱口袋”,逐步赢得公众信任。
近年来,用制度程序规范约束各项救助活动,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善款发挥出最大社会效益,让公众感到“钱花得值、花得满意”。群众登录市红十字会网站,把自己的情况和相应救助办法或方案对比,便可以明了是否可以获得救助,大约能得到多少救助。
红十字会社会救助工作全部实现项目化运作,每项救助都有对应的救助办法或方案,救助对象、条件、救助标准、申请救助程序等明确具体、一目了然,避免工作随意性。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救助工作科学化,市红十字会积极和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出台了《沧州市红十字大病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和《沧州市红十字博爱助学金管理办法》等多项规定,还争取市政府转发了《沧州市红十字会募捐款管理办法》,同时努力完善救助工作开放社会化决策机制。
全市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博爱双周行”时,市红十字会组织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律师、医学专家、社区工作者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集体评定社会求助者募捐救助顺序,争取求助者、捐款人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而让最需要帮助的人优先得到机会。进行救助前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公众对红十字会信任感自然会增加。来自运河区的爱心人士李女士说:“以前不知道救助对象怎么确定,对程序有些质疑。现在自己亲身加入到评选过程,和各界人士一起推荐,觉得放心了很多。”
钱从哪儿来?用到哪里去?红十字会将这些情况公示得明明白白,让公众放心。市红十字会通过机关网站、新闻媒体和“白皮书”等形式,及时全面地公开募捐收支信息。通过红十字会网站动态公示各种捐款与救助活动信息,同时开通社会捐赠信息查询系统,接受社会问询;通过“两报”定期公示年度募捐收支情况报告、“博爱一日捐”筹款报告、阶段性救灾募捐情况报告等;通过“白皮书”向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会知名人士和红十字会理事等报告《年度募捐筹资和人道救助情况》等。
公开透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爱心市民放下心中的“戒备”,提升了红十字会公信力。从2006年起,全市红十字公益项目捐款9328万元。其中,全市关注度较高的“博爱一日捐”活动,共募集资金3900余万元,“博爱双周行”等项目定向募捐也呈上升趋势,捐献造血干细胞、角膜、遗体志愿者人数也在近几年增速较快。“看到这些信息的公示,确实觉得心里比较踏实了。只要善款能及时到达受助人手中,我们不会吝啬自己的爱心。”爱心市民张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