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彬 实习生盖雯雯)8月9日,北京,拯救韩国白血病患者生命的造血干细胞从我省教师耿志明身上成功完成采集,并由韩方人员乘飞机护送回国,这标志着我省首例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顺利完成。 今年36岁的耿志明是河北大学一名心理咨询老师,刚刚采集完造血干细胞的他手捧着鲜花,虽然略显疲惫,但精神状态很好,他微笑着祝福韩国患者:“愿象征‘生命火种’的造血干细胞能尽快输入他的体内,帮他恢复健康,希望2008年他能够来北京观看奥运会。” ■“家庭给我很大支持” 耿志明说:“如果不是家庭的支持,我不可能安心捐献,就是因为有了他们给我加油打气,我才得以完成这个善举。” 2006年5月,保定红十字会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登记活动,得到消息的耿志明立即打车到现场报了名,而他的妻子薛静对此并不知情。直到5月19日,高分辨率配型成功后进行第一次体检时,耿志明才正式告知妻子自己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 “刚开始我也很担心,怕影响他的身体。”薛静告诉记者,“可是后来经过红十字会同志的讲解,看到医院的设备先进、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一心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我们家的老人也对他的选择十分支持。” ■“我只是一名普通志愿者” 8月8日和8月9日,耿志明接受了两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每次持续约3个小时。“别人说我是河北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其实我只是咱们河北5万多志愿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耿志明说。 据河北省红十字会张会长介绍,我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从2003年的1200人已发展到当前的将近5万人,进步非常快,耿志明是我省第一名跨国捐献者,同时也是我省第22名捐献者。 ■“爱心无国界”成为共识 “五洲皆兄弟,四海一家亲,爱心无国界,世界同欢乐。”这是耿志明对此次捐献所蕴涵精神的概括,他打算自己作词作曲,唱响“爱心无国界”的精神,他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把歌曲写好后寄给韩国的受捐者。” 今年7月,中华骨髓库与韩国骨髓库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互相开展为白血病病人配型工作。昨天,与耿志明同时采集的还有一位湖南志愿者杨韬,他的受捐者同样也是一位韩国患者。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一名广东志愿者为韩国患者“捐髓”。截止到7月底,中华骨髓库库容已突破60万份,到耿志明,捐献者已达738例,向海外捐献达到28例,美国、新加坡、韩国、瑞士的患者都曾受益。 韩国骨髓库的工作人员说,虽然韩国建立了骨髓库,但依然有许多患者找不到配型,非常感谢中国的捐献者为韩国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也希望能有韩国供者为中国患者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