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离休导演马洪林的“完美人生”

  本报记者 王萌 曹颖

  ■阅读提示

  他年逾古稀,却仍坚持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志坚定;他收入微薄,却热衷捐资、捐树,累积近万;他文化不高,却义务开创社区“余晖壁报”,坚持数年;现如今,他为自己的遗体捐献夙愿苦做家人工作,长达三年……有的人对他的奉献不理解,笑他傻,但也有人为他的执著所感动,赞他真———

  ■人物档案:马洪林

  1932年生,山东省陵县人,14岁参加工作。1946年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京剧团,不久调入沧州专区评剧团当演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河北艺校导演训练班毕业后,回到评剧团专门从事导演工作,1982年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1987年离休,同年创办“鲁陵马家窝头铺”。2006年12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20年来,先后向希望工程、残疾人联合会等捐款近万元,2007年向河北省红十字会递交捐献遗体协议书。

  “我从小就是一个苦孩子,是党的教导成就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份恩情是我竭尽一生也报答不完的。”见到马老,是在他不足百平方米的居室中。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马老仍然精神矍铄,提起自己离休之后的点点滴滴,马老显得有些兴奋,又有一些抑制不住的激动。

  ■追梦

  75岁,他成为一名新党员

  马老原名马洪林,是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离休干部,离休之前马老当了30多年的戏曲导演,导了100多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剧,1987年离休。然而,虽然马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但在他的心中却始终有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就是多年来一直没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先后向组织递交了五次入党申请书,可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最终达成入党心愿。”马老告诉记者,其中几次都是因为调动工作入党申请被迫中断,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并离开工作岗位,入党的愿望也被搁置了下来。

  直到2006年,电视上的一幕触动了马老的入党情结:一名80多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进行入党宣誓:“他躺在病床上还能入党,我为什么要放弃?”之后马老重新写了入党申请书,郑重地交给学校党委。经过组织审批,2006年12月,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新党员。

  ■捐助

  离休20年,他是公益事业拥护者

  在离休的20年间,马老从没闲下来过,“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马老对自己目前生活的总结,他告诉记者,从离休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发挥余热,服务于人。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1987年马老离休当年就在省会创办了“鲁陵马家窝头铺”,成为省会销售“窝头”的第一人,经过努力,马老的窝头店逐渐有了名声,多家饭店纷纷预定,而他却坚持每个窝头只赚三分钱。在窝头店开业一周年之际,马老将盈利得来的一千余元全部捐献给了残疾人联合会。此后,马老又从事过其他的经营,但经营所得全部用于捐助希望工程。

  看到有人遇到困难需要资助时,马老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今年1月初,本报刊登的沧县孤儿冯熙凯独自苦熬严冬的报道见报当天,马老一大早就赶到银行,取出1000元汇往沧州,“我从小吃了不少苦,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苦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帮帮他。”

  ■播绿

  10年,他把枫杨树带到全省各地

  提起马老,就不能不说说他和院中那棵有着50多年树龄的枫杨树的故事,“没有它的帮助,就不会有遍及省会各地的抹抹绿色。”马老告诉记者,枫杨树生长迅速,枝干高大,可作为庭院林、行道林、防沙林,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林,然而经马老调查,石家庄市内的枫杨树仅有十余棵,并没有大面积推广。于是,收集枫杨树种、培育枫杨树苗的想法就在老人心中诞生了。

  “我们家门口有一颗枫杨树,每年秋天都会掉下来很多树种,没人栽培树种也都逐渐腐烂了,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为绿化作些贡献。”有了这样的想法,马老便开始对省会园林绿化展开调查,“我当时发现这种枫杨树在石家庄很少,如果把树籽收集起来栽培,肯定能行!”

  之后,马老便将落在树下的枫杨树种收集起来,并四处联系栽培基地,“后来我把这些树种送到了定州自己租用的土地上栽培,待它们长成了树苗再拉回来。”马老表示,由于是公益事业,培育好的树苗只捐给单位,而自己收集的树种则可以送给个人种植。起初,老人还曾为栽培好的树苗找不到“婆家”而犯愁,2003年12月,本报报道了马老捐献树苗的愿望后,很快2000余棵树苗最终被水上公园等单位顺利接收。

  如今,马老培育、收集树苗树种近10个年头,枫杨树被散播到平山、赞皇、行唐、任丘、邯郸等全省各地。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前来索要树种,“我想让这片绿色遍布每个角落,让我们的子孙多享一份荫凉。”

  ■办“报”

  3年,他热衷做社区文化宣传员

  随着年龄的增大,马老的许多想法都开始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然而,这并不能困住马老那颗热情的心,开办社区壁报、义务宣传社区文化成了当下马老最热衷的“事业”。

  自2005年,马老便在家属院内开辟了3块“试验田”———“余晖壁报”,时政、养生、趣闻……三年来马老的“试验田”中硕果累累。而由于马老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好板书,马老足足在家练习了两个月。

  为了丰富自己的壁报内容,马老家订着六七份报纸,“每天我从报纸上见到了生活提醒、趣闻轶事,就把它摘抄下来备用。”三年来,马老积累的壁报资料已经有6大本,“现在需要什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涉及内容可谓应有尽有。”同时马老表示,对于新近发生的国家大事、时政新闻,自己都会在第一时间更新。如今,马老的板报已经远近闻名,附近一些社区纷纷前来“取经”,“板报资料我已经积攒了好几套,谁有需要都可以无偿奉送。”

  “现在马老是社区内的义务宣传员,没了他的那些提醒、趣闻,我们的社区生活就好像少了味道。”从邻居们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马老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养花种草、清扫社区街道,每天一早就开始忙碌,邻里间谁家有了矛盾、孩子调皮不听管教,马老都会热心帮忙。

  ■心愿

  本月,他遗体捐献申请已上交

  今年1月份,马老的又一个多年夙愿得以了结———三年来遗体捐赠的执著追求最终实现,这令马老兴奋不已。“活着可以为别人服务,死后既然什么都带不走,为什么不留下些什么给子孙造福呢?”

  三年前,马老在一次读报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美国平均6位医学院学生拥有一具尸体做解剖,而在中国平均20多位学生才能分到一具尸体,还得排队。”于是马老又动起了捐赠遗体的念头。然而马老的想法刚一出口,就遭到几个儿女和老伴的激烈反对:“他们都不同意我这么做,我也明白他们的心情,可人死之后还能做些什么?我想来想去也就剩下捐献遗体了。”为了得到家人的认可,马老来了个“先斩后奏”,自己申请了一张“捐献遗体志愿书”,然而“家属意见”一栏里却无人支持。

  接下来的思想工作马老一做就是三年,他先说服老伴和大女儿,并让她们帮着做几个儿子的工作,然而劝说工作却一直没有进展。捐赠遗体成了马老的一块心病,由于儿女们都不在身边,每每团聚的时候,马老总不忘抓紧时机,时常冒出一句:“捐遗体的事儿怎么办?”直到2006年底,几个孩子最终被父亲的执著深深感动,不再阻拦马老,在申请表上写下:“尊重父亲遗愿”的字样。马老告诉记者,现在他捐献遗体的申请已经填写完毕,10月22日刚刚交到省红十字会。“如今我捐献遗体的申请被批准,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缺憾了!”

  ■印象

  他是家人眼中的倔老头

  高龄入党、捐款种树、捐献遗体……马老所做的一切在旁人的眼中可能有些“傻”,甚至自己的家人都不理解,然而马老却坚定地表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马老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过着这样的日子,觉得很幸福,“幸福后你会怎么办,我觉得要学会感恩,要不忘报答。”

  作为离休干部,医药费可以全额报销,然而马老的医药费每月都是全学院离休干部中最少的。正是马老坚定不移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其儿女也受到了影响,不仅转变了以往的观念,而且全力支持老人的“晚年事业”,“现在孩子们都很支持我做的事情,去年捐赠树苗时,几个孩子还陪我一起去,看到他们的转变我也觉得欣慰啊!”

  他是学院师生的学习典范

  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敬佩,有人说傻的古稀老人,如今已成了全校师生学习的典范。该校老干部科科长王文福告诉记者,多年来马老的事迹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青年教职员工。去年马老入党宣誓时,学院还专门请他做了报告,为年轻的党员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采访结束前,马老用自编的四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干干净净降生、坎坎坷坷生活、悠悠然然弃甲、清清白白离去”,这就是马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虽然马老已经离开艺术舞台20年,然而他的导演生涯并未就此终结,他仍在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导演”着自己的“完美人生”。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