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医大女生“捐髓”救治白血病儿

本报记者 曹颖

  ■新闻提纯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2005—3大班的田园园还是一名在校生,她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幸运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真正成为医生之前就能够体验到救治患者的幸福。今年6月份,田园园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经过高分辨配型后,她与北京一名年仅5岁的白血病男孩配型成功。

  昨天上午,田园园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病科顺利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当天下午,在河北省红十字会专业人员的护送下,57克“生命火种”被送往北京某医院。

  ■现场:她是省内第25例配型成功者

  □时间:9时

  □事件:做好捐髓准备,校方、省红十字会、朋友、家人陪伴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病科的一间病房里围满了人,来自学校、省红十字会的人员以及田园园的朋友、家人都来陪护这个勇敢的姑娘。今年20岁的田园园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大三学生。去年5月份,田园园成功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并于今年6月成功与一名北京患者配型成功。

  据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今年11月份,全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经达到70多万人,“据统计,这可以满足60%—70%临床白血病患者的需求。”而目前我省有4.5万名捐献志愿者,田园园是我省配型成功的第25名捐献者。

  □时间:9时40分

  □事件:采集开始,血液体外循环两周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化验,田园园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正式开始。

  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慢慢启动,田园园的血液通过采集管慢慢进入分离机实行体外循环,通过分离机的飞速运转,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储存。

  整个采集过程大约需要4小时,循环出体外的血液通过分离机的作用,将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4个小时中捐献者的血液要在体外循环两周,“一般成人患者所需的采集量为50克—200克,捐献者一般要接受两次采集。”由于此次的受捐者为一名5岁儿童,可能一次采集就能达到用量要求。

  □时间:13时30分

  □事件:采集结束,采集过程顺利

  据医护人员介绍,采集出的造血干细胞将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注入受捐者体内,但此后还需继续观察是否出现排异反应,同时,在接受造血干细胞前,患者一般需要化疗,因此抵抗力极低,还要避免感染引发的并发症。

  负责采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捐献过程中体内血液会有一些波动,给捐献者带来不适感觉,但并不会对捐献者的身体造成任何损害,“整个过程就和献血差不多,捐献者需要的只是勇气。”

  虽然采集过程中会有不适感觉,但田园园的表情很平静,仍能轻松地和家人交谈。由于采集过程中身体内的钙会大量流失,因此园园要不停地服用葡萄糖酸钙,但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13时30分,采集正式结束,此时的园园看上去有些疲惫,但精神状态良好,“采集过程中全身有种酸麻的感觉,现在好多了,只是手指还有些麻。”医护人员告诉记者,采集中和采集后的麻痛感属于正常现象,目前园园所需要的就是静养、休息,同时增强营养。

  ■讲述:高中时便有了捐髓愿望

  由于采集期间园园不适宜多讲话,所以采集完成后,园园才缓缓向记者道出自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经过。园园告诉记者,早在上高中时,她就了解到造血干细胞可以救治白血病患者,“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神圣和伟大的事情,因此自那时起就希望能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然而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因此这个愿望一直未能达成。”升入大学,身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园园希望捐髓救人的愿望更加强烈。直到2006年5月,校团委组织了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坏了,当即登记报名,并留了血样,没想到这么快愿望就成真了。”

  今年3月份,园园突然接到省红十字会的通知,称其和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当时我真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配型的成功几率只有万分之一,而我却被很幸运地选中;紧张的是我以为是通过骨髓穿刺采集,害怕会很疼。”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只需要通过血液的体外循环来分离采集,园园的紧张心情平静了很多。

  ■深入:捐髓善举得到父母支持

  园园表示,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她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父母,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可是刚开始母亲有点不理解,反对我捐献造血干细胞。”

  园园的父亲田福功告诉记者,得知园园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一家人在11月25日便从湖北襄樊赶到了石家庄,“早在今年9月份就准备捐献,但由于受捐者那方面出了些问题,所以一直拖到今天。”田福功表示,自己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这是治病救人的善举,我们没理由阻止孩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田福功自己也是一名爱心捐献者。去年11月份,田福功刚刚签下了一份角膜、遗体捐赠志愿书。原来,从女儿处得知目前医学院校用于研究的遗体很缺乏,田福功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并趁去年来石家庄探望女儿的机会签了志愿书,“到现在园园都不知道这个消息。”

  和田福功比起来,园园的母亲还是显得很担心,“她是我们家的独生女,怕她受罪肯定舍不得。”自6月份得知女儿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开始,忧心的母亲就跑了多家医院咨询,“主要是害怕对身体健康有影响。”而由于襄樊当地没有专业的采集机构,一些医护人员对此情况也不了解,更加深了母亲的担忧,“他们都建议不要捐献,说肯定还是有些影响的。”然而,在园园的竭力劝说下,母亲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决定,“就像女儿说的,如果她帮忙了,就能救人一命。”园园的母亲表示,现在感觉自己好像有两个孩子,如果那个孩子能因为园园的捐献活下来,那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园园的生命中经历了一次这么有意义的事,应该是个美好的回忆。”

  ■声音: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

  园园的行为也得到了省红十字会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支持。采集过程中,河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温进坤、校长蔡文清到医院探望,并送来一万元奖金,以奖励园园无私、勇敢的捐献精神,“作为我们学校的第一位捐献者,田园园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在病床上,乐观、热情的园园一直笑容满面,因为她正被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包围着。园园告诉记者,想到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年轻的生命之花不再凋谢,就觉得很幸福,“我现在还没有毕业,但在毕业前就能救治一名患者,我觉得很骄傲。”同时,园园还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我将来会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可怕,没有危险。”

  ■细节:祝福卡送上远方牵挂

  依照有关规定,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和受捐者不能见面,然而细心的园园还是为小患者送去了自己的一份牵挂与祝福,在一张祝福卡片上,记者看到园园前一晚写下的温馨话语:“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在心中却早已为你默默祈祷,不管前方的路多么漫长,一路有我陪伴,一定要勇敢、健康成长起来。大姐姐:园园”,园园表示,希望自己的祝福能够让这名小弟弟感到温暖,勇敢坚强地生活下去。

  ■快讯:还需进行二次采集

  当天下午17时许,记者从院方了解到,刚刚从北京方面得到消息,由于第一次的造血干细胞采集量不足,园园还需要进行二次采集。

  ■相关链接

  中华骨髓库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亦称“中华骨髓库”,英文缩写CMDP。她的前身是1992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的“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

  2001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重新启动了建设资料库的工作。同年12月,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规范开展志愿捐献者的宣传、组织、动员,HLA(白细胞抗原)分型,为患者检索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及移植相关服务等。

  截至2007年11月20日,中华骨髓库入库资料已逾70万人份,与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国家的骨髓库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实现捐献800多例,向国境外血液病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34例。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