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王凤伟 发自四川安县 5月22日12时27分,安县晓坝镇。 冒着余震的危险,杨立学艰难而又小心翼翼地翻越一座无名小山,他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了。“如果把衣服脱下来拧一拧,就会拧出汗水来。”杨立学的同事曹菲半开玩笑地说。 杨立学的背上背着加满15公斤消毒液的喷雾器,总重量达20公斤。这一天,是杨立学和曹菲第二次翻越这个山头了。来回路途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山下不远处有个名叫神溪的村子。他们的工作是每天背着消毒液,徒步翻越山岭到神溪及周围的村庄,为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消毒,并讲解防疫的常识。 杨立学和曹菲是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赴川支援防疫队队员。本月20日晚,这支由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名防疫队员组成的赴川支援防疫队,紧急赶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安县晓坝镇。“大灾之后无大疫”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集中安置了3000多名受灾居民。灾后的防疫工作是震后救灾工作的一大考验。”防疫队队长赵川说:“当时,这里没水,也没电!”尽管如此,14名队员还是紧张有序地展开了防疫工作,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肩负的是3000余名受灾居民的健康安全。 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队员们不厌其烦地对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喷洒消毒。赵川说,地震后伴生的瘟疫,主要来源于尸体腐烂污染水源,天气炎热影响环境卫生,垃圾孳生各种微生物和疾病。“目前,灾区虽说没出现大的疫情,但我们必须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控制和应对疫情的出现!” 据了解,目前,这支防疫队已发现了5例腹泻病人,4例水痘病人。共完成消杀面积万余平方米,使用消杀药品200余公斤,开展卫生宣教500多人,对500多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至记者离开时,余震、缺水、停电、通讯不畅,仍在黑夜中考验着他们。 【赴川采访日记③】 救了25条命,宋志永们值了! 时间:5月22日 地点:安县 天气:阴有小雨 今天,是我们跟随河北省红十字会援川物资医疗队抵达四川的第三天。三天里,许多事情让我感动,甚至流泪。 在广元,在绵阳,在绵竹,在德阳……只要你是支援灾区的,无论你是解放军战士、医务人员,还是新闻记者、志愿者,随便到一家网吧上网传信息,都是免费的,网吧的服务人员也异常热情。 昨天晚上,我们坐出租车到德阳第五人民医院,司机师傅将我们送到目的地,不收一分钱。他说:“你们大老远帮助我们来了,还收什么钱啊!” 今天下午,在德阳一支来自山东的抢险支援队完成使命准备撤离,就在抢险队员们上车的那一刻,两位手缠绷带的中年男子齐刷刷跪在了地上,泣不成声。“恩人啊,我们舍不得你们走啊!”8天前,山东这支抢险队在废墟里,救出了这两个人。两个人叫刘玉缝,张宫,今年分别37岁、42岁。 在当地,志愿者异常活跃,灾情越严重的地方志愿者越多。在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九龙镇,就有许多当地的志愿者,有送报纸的,有开摩的的,有送信的,有广播的。只要你需要,他们会不计任何报酬地给你帮助。安县,有新城和旧城,我们不知道走错了路,在路边询问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没想到,小伙子异常热情:“跟我走吧!”说罢,转身带着我们朝着目的地奔去。 安县五福村是重灾区,走到这里,我们的队员中有一位口渴,到老乡家讨水喝,结果女主人很热情地端出一碗开水,还说:“好心人,你们辛苦了,我们感谢你!”我们热泪盈眶。 在德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厕所前,一位年过五旬的母亲背着一个小伙子吃力地走着,正当我们准备帮助这位母亲时,一位身穿迷彩服的解放军战士从我们前面跑了过去,弯腰从这位母亲背上接过小伙子,在这位解放军战士的帮助下小伙子顺利地解了手,又顺利地回到了病房。在受灾地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解放军战士看到哪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个站出来。 安县晓坝镇有一个震区群众集中居住的地方,大约有3000余人,个别帐篷外有乱扔乱放的垃圾。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身穿牛仔裤的外国志愿者每每看到有垃圾,都会默默地捡起,然后投进指定的垃圾箱内。让我们记住这位志愿者的名字:迈克。他来自美国。 在安县晓坝镇一所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不时传出朗诵课文的声音,原来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正整齐地坐在那里上课。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是名志愿者。对于我们的采访,她始终不肯透露姓名和单位,她说:“看着失学的孩子不能上学,心里挺难受。我在这里给孩子上课,心里好受一些!” 在安县晓坝镇一个物资接受站,我们见到了宋志永,他正忙着从刚刚驶来的货车上卸支援四川的物资。面对专程来看望他的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张淑琴,这位来自唐山的汉子眼含着热泪笑了。宋志永是12日晚上抵达四川的,所用的交通工具是坐出租车。而此前,他的妻子并不知道他要支援四川,且是自费支援四川。在短短的十几天里,他和同来的同乡们从废墟里挽救了25个宝贵的生命,从废墟下找到了58具遇难者的遗体。从汶川出来后,宋志永和他的同乡们并没有回家,而是又辗转来到了受灾较为严重的安县晓坝镇,又忙碌了起来。 在灾区,人们心手相牵,人们心手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