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涉县深山里的两兄弟在北京街头举过“卖身救母”的牌子;小小年纪两人也相互搀扶在陌生的城市奔波三天三夜,四处叩首求助,两兄弟的孝行和家庭的不幸引来众多爱心人士的关注。12月14日,受河北省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孙士彬嘱托,河北省、邯郸市两级红十字会给涉县两兄弟送来了10000元的救助款。
2006年底,涉县西达镇台华村村民谭发珍被确诊身患慢性肾功能衰竭症。为了给其治病,她的家人奔赴北京、石家庄等地治疗、求救,为此不仅花光了家中多年的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由于治疗的费用短缺,目前谭发珍已经停止了治疗,每日只靠止痛片维持。面对岌岌可危的家庭,谭发珍的两个孩子——16岁的张振山、14岁的张小兵多次外出求助,并在无奈中举起了“卖身救母”的牌子。
本报稿件刊发后,河北省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孙士彬对此予以关注并作出批示,希望省、市两级红十字会组织对两兄弟家庭进行救助。12月14日,河北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赵书平、邯郸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曹雪梅亲自来到西达镇台华村将10000元的救助款交给了张振山、张小兵兄弟。“考虑到两兄弟的家庭情况,我们决定这笔钱由镇政府代管,谭发珍治病花费的医药费都将由这笔钱里支出,专款专用,好钢用在刀刃上。”赵书平表示。
在此之前,看到本报有关报道后,正在涉县为村支部书记培训班讲课的永年县广府镇东街村支部书记宋福如,当即为两兄弟留下10000元,交由涉县县委组织部人员代为转送。宋福如感动地说:“也许我的捐款不算多,但大家都奉献一点爱心,他们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记者一行赶到张振山、张小兵兄弟家时,父亲张秋生和老二张小兵正好到永年答谢这位好心的捐款人去了,家中只有老大张振山和母亲谭发珍。河北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赵书平对张振山一再嘱托,一定要好好学习,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弟弟张小兵,都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社会。
新闻链接:
“百善孝为先”是儒家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道德。近日,面对重病在床急需巨款救命的母亲,涉县深山里的张振山、张小兵兄弟俩用“卖身救母”的感人行为向我们演绎了这一淳朴而传统的孝道。故事至今还没有一个结局,但是兄弟俩的孝行早已打动许多人的心。
■人物回访
在山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记者又一次来到了涉县台华村张秋生家。老大张振山已经上学,家里只有父亲张秋生和老二张小兵在。房间内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儿,张小兵正在熟练地搀扶着妈妈吃药。“一天得吃四服药,都是我熬。”张小兵扶着母亲轻轻地吹着发烫的药说。
父亲张秋生告诉记者,由于为母亲的手术费用奔波,两兄弟数次旷课后回校上课时曾被学校拒绝,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老大重新回到了学校,“老二的班主任也松口了。但是老二10日还想到石家庄上电视,我说了他多次,但他现在不想回去(指回学校上课),先在家吧。”记者问张小兵想不想回学校上学、想不想上电视,张小兵回答想上电视,因为这样能救妈妈,回学校上学的问题他迟疑了好久始终没有回答记者。
目前,谭发珍已难以下床,丈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每日到处琢磨着挣钱,张小兵担负起了照顾妈妈的重任。每隔三两天,张小兵就会步行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镇上的中学,他来这里不是为了再次走进他曾经读书的课堂,而是隔着学校的大门给哥哥张振山“汇报”一下母亲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老大张振山总是早早地等待在校门口,看着山路上走来的弟弟。
“张家这俩小子好样的,谁家摊上这样的孩子,祖上积德呀。”对张振山、张小兵兄弟,村民们交口称赞。张秋生告诉记者,前两天,他们看到电视里一个节目说一个小女孩得了重病,需要相同的血型,“哥儿俩跟我商量想去献血,后来我们发现这个人是内蒙古的才作罢。这俩孩子厚道,总想找机会报答社会。”
■事迹回放
自从1996年谭发珍查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他们一家就没停止过为她看病。不幸的是,2006年底,谭发珍又被查出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了给妻子看病,张秋生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背上了近10万元的债务。
因为知道家里的状况,今年4月份,大儿子张振山萌生了卖掉自己给母亲治病的想法,并写了一封求助信送给了自己的班主任、涉县西达镇中学的老师赵永良,后来学校组织捐款,募捐到1100多元钱。
知道哥哥打算卖掉自己给母亲治病后,14岁的弟弟张小兵觉得哥哥力气大,可以帮助家里干更多的活,他希望卖掉自己,留下哥哥。
今年5月14日,一家五口带着四处凑来的8000元钱到北京看病,医院确诊谭发珍为肾功能衰竭,而根治这种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肾移植手术。“医生说这种病最好换肾,如果只是透析,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换肾需要几十万元,为了妈妈的病,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哪里还拿得出这么多钱呀。”兄弟俩面对卧病在床的母亲,一筹莫展。
在北京看病时,为了省钱,张秋生带着两个孩子住进了一晚20元的旅店,平日里父子三人吃得很简单,但是兄弟俩却没有任何怨言,“我们一天省下来的钱就可能延长妈妈一天的生命,我们要坚持住。”但是,母亲的治疗花费像流水一样,眼看随身带来的8000元现金就要告罄,兄弟二人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特别的计划——“卖身救母”。
不久后,在北京东单路口,两名男孩儿举着一块写着“回报养育之恩卖身救母”的牌子跪在路边,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询问,并引起了京城数家媒体的关注。随后,在媒体的关注下,涉县政府得知了谭发珍一家的困难,捐助了2万元钱。对兄弟俩的行为,张秋生虽然心痛,但很无奈。
从北京回来后,苦于治疗费用短缺,谭发珍目前已经停止了透析,每日只是依靠止疼片维持。11月17日,在没有经过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兄弟俩拿了200元钱再次离家,寻找可能挽救母亲的希望。“我们在外边找了三天,去石家庄、邯郸,能找的地方我们都去了,主要是联系一些媒体。”
三天时间里,兄弟俩路费花了165元钱,剩下的35元钱花费都被张振山一笔一笔详细地记录下来。由于个子矮,兄弟俩都没有办法买到火车票,聪明的弟弟张小兵看到一位上岁数的奶奶,委托她代买才踏上北上的火车。在石家庄,兄弟俩饿了就到卖煎饼果子的小摊给人帮忙换取一口吃食,夜晚两兄弟找一个避风的地方相依而眠……
“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兄弟俩须卖一个剩一个,卖一个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剩一个来养老送终,经他(指弟弟张小兵)同意后,我决定把自己卖掉回报父母的恩情。”16岁的张振山在求助信中这样说。
■报道影响
张振山、张小兵兄弟俩“卖身救母”的孝举经媒体报道后,一时之间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爱心人士给张秋生一家捐赠钱物,希望挽救病危中的谭发珍的生命,成全两兄弟的一片孝心。一位长期从事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读者提供给谭发珍一张药方,众多媒体跟踪采访,平日里宁静的小山村也变得热闹起来。邯郸市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社群对此事给予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邯郸市红十字会表示,下一步红十字会将尽快落实救助工作,计划在“博爱一日捐”的捐款中,抽出专项资金救助谭发珍一家。邢台一家企业以单位的名义给谭发珍捐款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