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晓霞走好"之逝者如诗:单晓霞生前的最后时刻

本报记者 刘红

10月29日,当初晨的太阳给大地撒满阳光的时候,本报2004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我省首位眼角膜捐献志愿者、河南打工妹单晓霞却永远地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离开了她所留恋的世界,将眼角膜成功捐献给了两位黑暗中的大学生,将爱和感动留给了世人和受助者。

当日晨6:25分,单晓霞睁开眼睛,看一看守在身旁的丈夫,张张嘴想说点什么,却发不出一点声响。

整晚基本没能合眼一直守护着爱妻的董建林发现醒来的妻子呼吸困难,嗓子好像被堵住似的憋得难受,嘴唇呈暗紫色,他就知道妻子又被痰卡住了,于是赶紧跑出去唤医生。

医生听唤后随即赶到,但却发现单晓霞已经昏迷,急忙用兴奋剂、强心剂等抢救药物,并施以心脏按压,两分钟后,单晓霞恢复神志,呼吸、心跳、脉搏、血压也趋于正常。

但缺氧情况仍比较严重。7:03分时,单晓霞心率开始下降,不久再度昏迷,用兴奋剂、强心剂等抢救药物已无多大效果,实施心脏按压后,呼吸、心跳也未能恢复。

7:30,医生正式宣布单晓霞死亡。

虽然已在意料之中,但医生的宣布仍如晴天霹雳,使单晓霞家人痛哭流涕,丈夫董建林俯下身去,伸手抱住晓霞的遗体,眼泪扑簌簌地往下落。他边哭边对晓霞说:“放心吧,孩子我会照顾好的;捐献眼角膜的事我也会办好的……”

董建林一边说,一边抬起自己的右手,轻轻地将晓霞圆睁的眼睛慢慢合拢。

单晓霞走了,但她的爱心和感动却永远留在了世间。

当日,听说晓霞离去消息的人们,纷纷用送花篮和挽联来送她,到她的遗体前表达他们对这位外来打工妹的敬意和关心。

单晓霞走后,平安医院院长张毅和副院长张书臣第一个捧着花篮来看她,他们代表全院医护人员向这位坚强友爱的病人敬献上他们的崇高敬意。

9时半,省红十字会宣传部蔡胜春部长也带人来送她,在单晓霞的病床前,蔡胜春部长为单晓霞举行了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医护人员、媒体记者、河北省眼库两位医生、平安医院院长及得知单晓霞去世消息的医生和护士,都主动站在晓霞的遗体前,满含热泪向单晓霞默哀和深深鞠躬。

仪式结束之后,蔡胜春部长和河北省眼库鲁绍音主任还分别给单晓霞亲属颁发了志愿捐献眼角膜、将爱和光明永留人间的光荣证书。

精彩热线志愿者组织成员、网名叫“解放军”和“红色闪电”的人闻讯也赶到平安医院,向单晓霞敬献花篮和挽联。据介绍,他们除帮助董建林处理丧事外,还要告诉单晓霞,他们会继续筹措建立志愿捐献眼角膜接收站,敬请晓霞放心,他们会追随她志愿捐献眼角膜的精神,完成晓霞生前的遗愿,将网站建好。

10时许,晓霞所在的抢救室里只剩下了河北省眼库的两位医生;门外一直站着舍不得离开妻子的董建林。眼角膜采集正式开始,五分钟不到,医生便将晓霞的眼角膜顺利取出,整理好放到特制的冷冻箱内,开门交给强烈要求护送妻子眼角膜的董建林,然后慢慢走出楼门,径直走向门口。等河北省眼库两位医生登车后,董建林又紧紧抱了抱手中的盒子,然后交给医生,嘱咐他们一定要移植成功,让妻子美丽的眼睛继续注视这个多彩的世界。

说完,他又流泪了,泪水中看着邢台的车脱离自己的视线。悲痛的同时,董建林也感觉很安慰,因为他顺利完成了妻子临终前的嘱托,他喃喃地说:“这回,晓霞可以安心地走了。”

 

她把光明留在人间

目击单晓霞角膜移植手术

本报邢台电(记者冀保珍)10月29日上午11时许,一辆运载着打工妹单晓霞自愿捐献的眼角膜的汽车驶入邢台眼科医院,医务人员像捧着珍宝一样下了车,等待手术的两位患者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单晓霞的遗愿将在几个小时后得以实现。

记者在邢台眼科医院了解到,两名受赠女孩分别来自衡水和邢台,都是20岁的大学生,同样都患有圆锥角膜眼病,急需手术治疗。捐献者单晓霞生前也有把眼角膜捐献给大学生的愿望,医院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捐献者的愿望综合考虑,在需要移植角膜的众多患者中选出了这两位。

下午2点18分,两名受赠女孩在亲人的目送下被医生扶进手术室。邢台眼科医院、省红十字会眼库负责人鲁韶音告诉记者,他们接到石家庄的消息后,马上出发赶到捐献者所在医院,很顺利地通过手术取得角膜供体,并在最快时间里送回邢台,给需要手术的患者及时进行移植手术。她还告诉记者,单晓霞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我们很为她感到惋惜,更为她捐献角膜的行为感动。希望她的举动能带动起更多的人加入到自愿捐献的志愿者队伍中,当我们走完人生路后,让自己的眼睛还能在他人眼里看世界。在这之前,该院已经完成了3位自愿捐献眼角膜患者的遗愿,为6位受献者成功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

下午3时许,记者通过录像屏幕清晰地看到手术情况,首先医生对患者眼部进行了清洗。接着捐献的角膜被从供体取出,医生用角膜环钻剥离受体的角膜,几分钟后剥离成功。接下来,晶莹剔透的捐献者的角膜被放入受赠者眼睛里,手术进入缝合程序。观看的人个个屏住气息,为屏幕上的高难缝合过程揪着心,一针、两针......弯弯的针一次一次穿透亮晶晶的角膜结合处,每一针都留下一个线圈,每一针都是那么仔细,每一针都是那么匀称,坐在一旁的医生边看边向记者介绍着手术的相关情况,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缝合,移植的角膜周围均匀地缝了16针,显微镜下看,缝合后的眼角膜就像是一面被“绣”上花边的镜子。

下午4点,第一位女孩在医生精心包扎后,被推出了手术室。医生高兴地告诉记者手术很顺利,比较成功。患者还需要在医院观察一周左右。几分钟后另一位女孩的手术顺利完成。

当两位女孩再次被推到亲人面前时,她们的父母激动不已,拉着女儿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追思与评价

白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04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评委):

单晓霞去世了,她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把光明与温暖留给了别人。单晓霞捐出的角膜是有限的,但是她带给社会的感动与爱是巨大的。单晓霞带给我们的是温暖,我们会将其变为更大的热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像单晓霞这样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的人。

赵渭忠(“希望将军”,2004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单晓霞是一位心地善良、乐观的女士,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身患癌症不忘社会的奉献精神彰显得她更加可爱、可敬。可以说她是我国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典范,走在了前列。社会不能忘记单晓霞,她值得我们纪念。为此,我想资助她的两个孩子上学,以此作为对这位杰出女性的悼念。

张书臣(平安医院副院长):

2003年7月单晓霞首次看来病我认为单晓霞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并有意瞒她。谁知聪明的晓霞一下看透了医生的心思,说“不用瞒了,有话照直说吧,我已做好了身后捐献眼角膜的准备。”

单晓霞作为普通患者,这么年轻就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疾病,实在是难能可贵。

作为一个外地打工者,能冲破传统上“留全尸”观念,毅然站到捐献眼角膜的时代前沿,向河北人民奉献爱心,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张淑琴(河北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

单晓霞作为外地打工妹,在河北深处逆境时,还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这实在难能可贵;住院期间,单晓霞也得到省会一些爱心人的关爱和帮助,这充分体现了河北人的热情。希望单晓霞的生前事迹,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希望有更多的单晓霞出现在河北大地,发扬博爱精神,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红色闪电”和“解放军”(精彩热线志愿者组织成员)

晓霞是一个开朗、幽默、健谈的人。单晓霞住院期间,我们曾几次到医院看她,每次来时都看到与病魔抗争的单晓霞极其乐观,病痛中还想着帮更多在黑暗生活的盲人复明,并坚持要建立志愿捐献眼角膜接收站。

可就在志愿捐献眼角膜有了眉目的时候,单大姐走了,这让我们感到遗憾和惋惜,更让我们悔恨,我们恨自己没能让单大姐生前实现心愿。

我们将继续单大姐捐献眼角膜的精神,将志愿捐献眼角膜网站尽快建起来。

 

单晓霞追悼会明日举行

本报讯(记者刘红)为缅怀为河北省志愿捐献眼角膜事业做出贡献的河南打工妹单晓霞,省红十字会决定明日(10月31日)上午9时在石家庄人民纪念堂(石家庄市石铜路13号)为单晓霞举行追悼会,受单晓霞感动的爱心人,可自愿参加。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