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安全退出

红十字情系汶川:老陈在四川(二)

今天早晨我收到了陈日新从成都传给我的灾区照片,在照片中,清晰可见被山上滚石砸得面目全非的汽车,和灾区随处可见的账篷。

还有一组照片是反映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由于我并未看到老陈的传给我的文字,所以不清楚这家红十字野战医院在哪里,以及有什么样的规模。

晚上11点半,我接到老陈发来的短信,短信内容是:“刚从彭州出来,今天共发放九卡车火腿肠、饼干、方便面等食品,大约45顿,这一周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志愿者了”。我马上电话连线老陈,他在回彭州的路上,不方便接的电话,于是便约好半小时后通话。

12点,老陈果然准时电话我,他说最近他住在了成都,因为都江堰只能住账篷,而每天发货又必须从成都装货,况且成都离都江堰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就不如安排在成都休息了。继昨天他向彭州发了几十吨赈灾物品后,今天凌晨4点,他们从四川省红十字会仓库提了45吨赈灾物品,发往灾区。

今天的物资发放是向彭州比较偏远的山村发放,在这些偏远的山村里,账篷和食品还是紧缺的,老陈说,一位老人睡觉的账篷就是用装化肥的编织袋改造成的,当地的饮食也只能一天吃两顿,但比起地震初期情况改善了太多。

说起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老陈说,这所医院离他们当初在都江堰的工作点并不远,只有三里地。2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菊香和德国红十字会、阿联酋红新月会的工作同志一起视察了该医院,同时也看望了他们这些驻扎在都江堰的工作人员。这所野战医院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大,因为地震后,都江堰几乎年有的医院都停止的业务,楼变成了危楼,没有人敢在医院内看病,全部是支起账篷在街上看病。由于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专家力量雄厚,准备材料齐全,已经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医疗机构。

谈起老陈最感动的志愿者,他的讲述里充满了对志愿者的敬佩之情。他说在刚到四川省红十字会了解工作的时候,四川省红十字会门口站着很多的志愿者,他们都扛着卷好的包,里面装好了生活用品和简单的药品,随时等待命令出发,单看到这个场景老陈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
唐山市三名自发前来的市民,在支援完彭州后,又主动来到四川省红十字会申请任务,三人都50多岁了,一脸疲惫,在灾区前期救人和重建的工作中,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如吃不上菜,甚至吃不饱饭,睡眠不够,水土不服等等,可布满血丝的眼睛中却充满了斗志。

20多名从辽宁鞍山来的志愿者本来是到灾区作心理支持的,自从灾区进入重建工作后,他们主动向四川省红十字会要求新的工作,他们中大都数人拥有着高学历和不错的职业,如老师、记者、医生等。恰逢老陈他们向灾区发送赈灾物资,于是这支心理救援队二话不说,跟上老陈就到仓库当起了搬运工,平时单薄的身体如今却充满了神奇的力量,40多吨的物资照样迅速完成装车。

仓库的管理员是一位青岛人,在深圳机场负责物流工作,汶川地震发生第三天,他就抵达四川省红十字会,由于他具备物流的技能,被安排在赈灾仓库作管理员,负责统计工作。今天上午,这位“仓库管理员”以近乎哀求的态度请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他到灾区一线去发放物资,他说:“我来了十几天了,连一线都没见过,我必须得去一线”,最后经协调,他与老陈一起赴彭州农村发放物资。

老陈说,他现在每天凌晨才能睡觉,6点多就得起床,中午还要安排志愿者的饮食,尽管饮食只有简单的盒饭。根据目前的工作进展来看,他自己也不知道会什么时候结束。

我告诉他,后方的捐款少了很多,现在单位也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唯一就是惦记在一线的同志们的安全和健康,希望老陈能够照顾好自己。
老陈沉默,然后带着疲惫的声音向我说了声晚安。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苏菊香看望都江堰的工作同志

都江堰工作组所住的账篷

准备运送的物资

救灾物资

装运救灾物资

去灾区的路上

去灾区的路上

被砸扁的汽车

灾区的账篷和生活

向灾民颁发物资

 

 

河北省红十字会 ©冀ICP备11010659号-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