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成功,患儿刘磊将成河北首位接受台湾同胞“骨髓”的白血病患者
■刘磊说,他现在想赶快长大,挣钱把自己的病治好
■刘磊的妈妈付翠娥表示,不管多苦她都要给孩子治疗下去
■看着同学们送来的幸运星,刘磊渴望治好病上学
河北青年报讯(记者张艳)“我特想上学,真希望病快点好。”昨日,石市中小学开学了,8岁的刘磊却在病房里盼望早日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去年底,刘磊与台湾一名供者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原定在2月底准备“骨髓”移植。
河北骨髓库主任王燕京表示,如“骨髓”移植成功,刘磊将成河北首位接受台湾同胞“骨髓”的白血病患者。不过,现在35万元的手术费缺口成了刘磊接受“骨髓”移植的最大障碍。
男孩患病花光家中积蓄
说着说着,付翠娥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一边的刘磊也赶紧凑到妈妈身边,递上一张纸巾,为妈妈拭去泪水。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治好病,回到学校好好学习。”昨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科病房,记者见到了刘磊。刚满8岁的刘磊因接受化疗头发已全部脱落,但病痛没改变他的乐观。他每天坚持学习,偶尔身体不错时,还练练自己喜欢的跆拳道。
“化疗时,由于难受,孩子1小时吐五六次。但他一直特别配合,从来没有哭闹过。”刘磊的妈妈付翠娥告诉记者,刘磊发病前,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几名。“他学习特别自觉,从来都是不写完作业不出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4月份刘磊一直咳嗽不止,随后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给孩子治病,付翠娥把家中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从去年到现在一共花了20多万元,家中能卖的全卖掉了,还欠下10多万元的外债。”付翠娥说,“为了照顾孩子,我的工作也没了,只能靠孩子父亲每个月8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说着说着,付翠娥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一边的刘磊也赶紧凑到妈妈身边,递上一张纸巾,为妈妈拭去泪水。
治疗机会失而复得
如果刘磊接受“骨髓”移植手术成功,他将成为河北首位接受台湾同胞造血干细胞的白血病患者。
刘磊病情确诊后,父母一边为他治疗,一边寻找合适的配型。去年8月份,从中华骨髓库传来让全家兴奋的消息——一位云南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与刘磊配型成功。“看到孩子活下去的希望,我们夫妻俩高兴地连觉也睡不着了。”付翠娥说,当时就开始筹划着为孩子进行手术。
但去年10月份,由于云南的那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身体检查不合格,不适合进行“骨髓”捐献,刘磊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这一次的打击比孩子确诊更严重。本来有了希望,却突然消失了,就觉得日子没法再过了。”
一次次打击后,付翠娥并没有放弃,她通过医生不断和中华骨髓库联系。去年12月25日,刘家再次得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一名台湾慈济骨髓库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与刘磊配型成功。
记者从河北省红十字会了解到,刘磊与台湾供者配型完全吻合。“和供者配型完全吻合的几率是几十万分之一,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要在80%以上。”河北骨髓库主任王燕京告诉记者,即便一些已经移植成功的患者和供者之间配型也都不是完全吻合的。如果刘磊接受“骨髓”移植手术成功,他将成为河北首位接受台湾同胞造血干细胞的白血病患者。
高额手术费挡住治疗路
“我想活下去,希望好心人能帮帮我,病好后我会好好学习来回报大家。”刘磊说。
和台湾供者配型成功后,按照计划刘磊要在月底前往广州南方医院,进入无菌仓进行“骨髓”移植前的准备。
“可我们从广州南方医院了解到,手术费用需要40万元,这些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我们想方设法凑到了5万块钱,剩下的钱还没有着落。”付翠娥说,现在刘磊病情稳定,为了准备“骨髓”移植,已经停止了使用药物,但凑不上钱就没办法完成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