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镇西苗村农民吴家尧,站在自家的草莓种植园骄傲地告诉记者:“因为有了红十字会‘绿色家园行动’项目的帮助,我们这个村已经由过去远近有名的上访村变成了致富村。”
截至目前,像西苗村这样因“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项目”受益的村,贵州省有70个,受益群众达10万户。
长顺模式
全省3500多万人口中,有550万为贫困人口,88个县(市、区)中,有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贵州的省情。2008年7月,贵州省红十字会决定启动“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项目。试点选在地处黔南州西部的长顺县。
长顺县25.78万总人口中,56.94%为少数民族人口;全县1543平方公里总面积中,77.9%的地方石漠化严重;全县17个乡镇有13个乡镇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2008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从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了解到长顺县长寨镇竹子托村的贫困状况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探索因地制宜,开发扶贫的新路子。”
“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项目的第一个试点选在竹子托村。
竹子托村几乎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满眼都是石头裸露、石漠化严重侵蚀的山坡,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见缝插针种点玉米、土豆,往往是“庄稼种了几面坡,收成还不够一锅”。全村人均年收入仅800多元,村民大都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饮水靠老天,吃饭靠救济,看病就医要走几十里山路。
贵州省红十字会在深入竹子托村调研后,从修复生态、治理石漠化、破解贫困入手,配合当地政府,引导农民种草养羊、发展核桃种植。同时积极争取爱心企业资金支持,为竹子托村修路、通电,完成危房改造27户,建博爱小水池80口、沼气池30口,还建起了博爱卫生站、博爱小学、村级文化活动室、红十字书库。
竹子托村变了,不但村容村貌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养羊、养鹅、养绿壳蛋鸡,种植核桃树、佛手瓜。一天天长高的核桃树,一天天壮大的羊群、鸡群,让竹子托村的村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随后,省红十字会又将“家园”项目做到了离竹子托村不远的种获乡种获营村、碑角村、沙子关村,广顺镇天台村,长寨镇新民村,威远镇克玛井村等7个村。针对这些地方自然灾害多、生态环境差、贫困程度深、困难群众多的特点,他们从灾后重建、生态文明、励业帮扶、助弱济困等四个方面入手,先后募集900多万元,按照“规划一片、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示范一片、带动一片”的基本思路,规划建设了涉及长顺县中北部5个乡镇、直线37公里的“绿色家园”建设示范带;根据当地山多地少的特点,大力推进“一品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长短互补”的山地立体农业;规划建设了涉及长顺县中南部7个乡镇的环线120公里“绿色家园”爱心互助金百里产业帮扶示范长廊。
他们还多方筹集资金,在长顺县10个乡镇建立13个爱心互助金实践培训基地,通过“爱心互助金”的实施,全县新增经济林1230亩,新增养羊2871只,新增养鸡3319只,新增养猪4644头,新增养兔1221只,新增养蝎子12442对,产值达2000多万元。
2010年12月,贵州省红十字会在长顺县召开“绿色家园行动”现场会,在全省推广“长顺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为“5+X”,即:建1个红十字组织、1个红十字服务站、1个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1个爱心互助金、1个励业帮扶示范基地;X项目则因地制宜采取群众的方式确定。
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罗治雄说:“这是一项人道行动,也是红十字精神得以传播,红十字组织得以在基层扎根的重要途径。”
神奇的“种子”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乡西苗村是出了名的“上访村”,村民上访的原因是吃不饱饭。
西苗村被层层叠叠的2400多亩荒山包围着,163个农户、864名村民,人均只有五分耕地,而这点稀少的耕地大都散落在大山的皱褶里,一下雨就涝,不下雨就旱,十年九不收。村里有点体力的大都外出打工讨生活。2005年,外出打工的村民带回了一种名叫“法兰地”的草莓试种,发现这个品种特别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温,果品质量好,可是因为缺少资金,一直发展不起来。
2011年,红十字会走进西苗村,以“健康新村”项目为载体,创新开发式扶贫模式,建立“造血式”和“扶长远”的救助机制,以增强群众自救互救,长远发展的能力。他们投入10 万元在村里设立了“爱心互助金”,以“借种还种、滚动扶持”的方式,为村民提供无息创业资金。
村民吴家尧通过申请“爱心互助金”,带领全家在自己的3亩地上开始种植草莓。他算了一笔账:“种水稻十年九不收,即使有收成,一亩水稻才1000来块钱收入,种一亩草莓能收三四千斤,按5元一斤计算能收入15000元至20000元,收入能翻一二十倍。”
2012年,吴家尧家种草莓的收入达到10余万元。2013年,吴家尧想扩大种植规模,在省市两级红十字会积极协调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获得了160亩流转土地,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大棚草莓种植。
4月14日,记者来到吴家尧的草莓园。一垄垄草莓长势喜人,农工们正在采摘草莓。吴家尧告诉记者,种植园的草莓既不施化肥也不打农药,食用安全口感好,市场供不应求,许多城里人专门开车来这里采摘。吴家尧在当地聘请了50多位村民帮忙管理草莓园,现在,草莓园每年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刨去成本能获利60多万元。
在“爱心互助金”的扶持下,西苗村大部分农户投入到草莓和莲藕种植,并成立了草莓种植合作社。这些受益于“爱心互助金”的村民自愿向“爱心互助金”捐款,378名村民共捐款25.9万元。如今的西苗村,已由过去的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爱心互助金”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它给想创业的村民提供无息创业资金,帮助生产中出现资金困难的村民渡过难关,向特困户提供无偿援助,同时鼓励受助村民在归还资助金时量力捐赠爱心款,实现“爱心互助金”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项目吸引了专家学者的目光,他们认为,“爱心互助金”为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载体,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受益、自我教育,探索了一条融价值观念、目标导向、参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红十字走进百姓心
沙子关村过去也是一个穷村,村里几乎都是东倒西歪的土墙瓦房、茅草房。政府没少给救济,可是“发点大米吃了就完了,发点救助金,钱花完就完了”,“年年扶贫年年贫”。200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冰冻灾害让沙子关村雪上加霜,许多房屋倒塌。省红十字会及时在沙子关村启动“绿色家园——健康新村”项目,他们多方筹集资金,在沙子关村开展新村建设,并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一幢幢蓝瓦白墙的新房子顺着山势错落而建,新修的水泥路连起家家户户,村里还建起了红十字文化广场、红十字服务站、红十字书库和博爱卫生站。
这些无处不在的“红十字”元素让村民们记住了“红十字”。
让他们记住红十字的还有困难时伸过来的援助之手。村里有个养殖户养了5头母猪,因没钱买饲料,情急之中,准备以低价卖掉母猪,省红十字会投入10万元底金设立的村“爱心互助金”及时送去5000元让他度过了难关。后来母猪生了猪崽又赶上猪价上涨,他家的经济收入远超过上一年。他感动地说:“如果没有红十字会的帮助我肯定过不了这道难关。”
让他们记住红十字的还有家园项目的励业帮扶。省红十字会给沙子关村投入15万元用于励业帮扶,发展水果-生猪-沼气立体生态农业,引导和帮助村民发展种草养羊、核桃和精品水果种植。500亩苹果园,延绵数里的核桃林,不但改变了沙子关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而且使村民们听到了致富的足音。
红十字精神和理念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走进村民心里,他们也要做红十字人。2008年,沙子关村成立红十字会,31位村民自愿申请成为红十字会员。
全省所有实施“绿色家园”项目的乡(镇)、村都成立了红十字组织,发展红十字会员3875人、注册红十字志愿者153名。
“绿色家园”项目因其创新的扶贫模式,可循环滚动、可持续发展的救助机制吸引了社会各方的目光,它像一根杠杆,撬动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将涓涓细流引导到最需要的地方。
自2008年“家园”项目启动以来,省红十字会先后募集资金2455万元,动员受益群众自愿捐款64万元,带动整合其他各方项目资金近7000万元投入建康新村建设,在贵州41个县(市、区)援建了70个“健康新村”、70个红十字服务站、70个红十字文化广场、35个红十字书库、3所博爱小学、16个博爱卫生站;通村(寨)路150公里;建励业帮扶基地247个,培训带动5000多户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设“爱心互助金”46个,帮助620多户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还募集了3000万元医疗设备和专项医疗救助金,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募集60多万元“循环救助金”,实施助残培训计划,对300多名残疾人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2000多名贫困群众和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救助。
2010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在亲赴贵州调研“绿色家园”项目后指出:贵州红会以“绿色家园行动”为平台调动各方力量,致力于农村贫困群众的扶贫帮困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群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5日,贵州省红十字会“绿色家园行动”推进办公室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品牌项目工作机构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